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点摘编     
《毛泽东研究》2020,6(6):122-125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民主化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组工干部要带头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团结》2008,(5)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胡士平、李兆凯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1.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团结》2007,(6):31-31
中国政党制度变迁的社会政治原因朱昔群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多党制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与巩固,直接原因在于执政者对多党政治的拒绝,用暴力摧残和压制反对党,而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团结》2007,(1):18-19
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动员功能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的专制统治与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缺乏民主的传统和习惯。曹发军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中国要实现政治民主化,扩大政治参与,必须首先进行政治动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实施政治动员。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用和谐理念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毛泽东研究》2021,(2):122-125
毛泽东关于对美斗争的六则论断及其启示戚义明在《党的文献》2020年第6期撰文指出,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我们党就进行了坚决的对美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先后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和重大斗争。在此过程中,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作出一系列有关对美斗争的重大论断,包括“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战略上要轻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美帝国主义“手伸得太长”,成为“套在脖子上的绞索”;美帝国主义制造国际紧张,反而使世界人民“得到教育,得到锻炼”;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去掉“亲美、崇美、恐美”病的影响;要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不要着急”,要“两条腿走路”,“用点脑筋,有所分析”等。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六个特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公平正义”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团结》2006,(1):16-17
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党制度胡月英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认为,协商民主是吸收了各种民主理论共同价值和合理成分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政治形态,也是当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协商不仅是重要的政治运行机制,还是必不可少的政治行为过程。在我国,就民主程序的价值而言,协商性民主比竞争性民主有着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具体原因有:多元利益格局与现有体制的调控权之间的张力为协商民主提供了现实基础,中国“和而不同”的政治文化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文化基础,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迅…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毛泽东研究》2023,(3):123-126
<正>毛泽东初心的人民心曹应旺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2期撰文指出,毛泽东的一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最具特色、影响至大至远的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心”,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起源论、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四个部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特别是顺应把人民组织起来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团结》2007,(2):27-27
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的挑战张衍前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认为,我国政党制度面临着政党自身和社会环境5个方面的挑战。1.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西化”、“分化”政治图谋。2.多党合作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团结》2006,(4):18-19
新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但因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而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奚春华、姚静芬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现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不同于西方的一党制和两党制(多党制),而是把现代政党制度的一般取向和中华民族的特殊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适应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如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是形成这一新型政…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团结》2006,(6)
我国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历程毛家书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多党合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团结尽可能多的阶级阶层和代表他们的代表,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坚持并发展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受到了他们的真诚拥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科学发展观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200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吴敏执笔文章,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从认识论意义上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而且应从方法论意义上正确地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科学方法。1.注重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团结》2007,(3):13-13
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刘润堂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对中国政党制度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和评价,可以更好地给政党制度定位、定性,为进一步坚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团结》2009,(2):22-23
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参与功能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参与功能,杨爱珍、顾文浩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拥有巨大包容力和整合力的政党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以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协商民主的形式来提高政党制度的包容力。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团结》2007,(4):18-18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历史意义梁经成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方针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执政党处理同其他民主党派关系的问题,进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团结》2006,(2):15-16
贯彻落实5号文件的喜与忧李振华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撰文认为,要全面贯彻落实好5号文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作者在结合云南楚雄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贯彻落实好5号文件,有几个值得可喜之处: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具体化;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初显成效;参政党的自身状况有了很大改观。而值得忧虑之处是:有制度,缺秩序;有形式,缺内容;有培训,缺机制;有要求,缺考核;有发展,缺活力。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团结》2006,(3):21-22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党际互动宋黎明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党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以共存、合作和发展为主题的党际互动。在初期,这种互动主要是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主动维护、各民主党派的配合而形成的。以中共中央1989年通过的14号文件和2005年通过的5号文件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党际互动主题实现了理论上的完善,并走向制度上的规范。这种党际互动不仅能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存在的价值回归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上,从历…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和完善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制度保证,执政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先进性建设重点是管好干部,荐举委任制的主要弊端,要认真解决党员不发挥作用问题,如何治理党内“低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