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亨凯 《南风窗》2013,(3):74-75
为了《彬龙协议》规定的民族地区"百分百"自治权,缅甸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或战或和。就在克钦独立军与缅政府战事升级时,自独立以来就处于对峙状态的缅甸第一和第二大民族实现了和解。  相似文献   

2.
李因才 《南风窗》2014,(18):77-78
<正>中国高铁海外所斩获的成果,多是政府竭力推动的结果。除了成本优势以及技术转让,外界青睐中国高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财政支撑下的超强融资能力。作为周边互联互通的一部分,中国极力推动的泛亚高铁计划最近在东南亚遭遇了不同命运。泰国军政府在做了降速等调整之后,重新"激活"了此前民选英拉政府签下的"大米换高铁"项目;而在缅甸,总统吴登盛领导的政府则搁置了此前军政府与中国达成的胶漂港至昆明的高铁协议。泛亚高铁计划在两个政局易变国家戏剧化的结果,其实正是近些年中国  相似文献   

3.
缅甸克钦独立组织根据地拉扎附近最大的难民营聚居了超过5500人,他们面临着拥挤超员、缺粮和疾病流行等问题。每次获得两小罐的白米及一些食盐都需要等上两三天,他们已有很多个月得不到援助物资。2011年6月,"克钦独立军"作为缅北势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在缅甸新政府成立两个月后,便打破了与缅甸政府维持了17年的停战协议,他们希望对本邦土地拥有超过自治权的"自决权"。仅有5900多万人口的缅甸并存着135个民族,缅族约占69%,克钦族为2.5%。  相似文献   

4.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0,(8):16-16
<正>缅甸民盟抵制不公大选据《联合早报》报道,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3月29日宣布拒绝进行政党重新登记,这意味着其将不参加今年的多党制大选。美国随后指责缅甸军政府颁布的大选条例不公,澳大利亚也强调民盟的参与是选举公正的必要条件。民盟曾在1990年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但军政府却不让它执政。军政府今年重开选举之门,却又规定任何政党都不能容纳  相似文献   

5.
尹鸿伟 《南风窗》2007,(14):80-82
缅甸掸邦军的目标是要建立"没有缅族在内的掸邦"。"感谢各界新闻记者,千里迢迢前来目睹见证这一事件,让世界知道。我想借此良机通过各国记者,向国际社会传达掸邦军  相似文献   

6.
金三角毒品的存亡,与当地军阀的命运已经联系在一起了。缅甸著名的地方民族武装“佤邦联合军”曾经对全世界有一个承诺,但是这个誓言得到的更多是怀疑。因为在此之前,缅甸的果敢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和克钦新民主军等等武装也作出过同样的承诺,但是祸害全球的金三角毒品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少缓解。  相似文献   

7.
缅甸政治转型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民盟自2016年3月执政后,精简部委,加强法治,打击反腐,推动民族和解与教派和解,缅甸政治发生一些积极变化,形成总体稳定的"文官领政、文军共治"局面。不过,缅甸政治转型进入"深水区",政治发展也出现诸多难题,令民盟政府极难处理。综合看,缅甸政治发展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8.
<正>距离2015年年底的全国大选越来越近,缅甸的政治转型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作为缅甸政坛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以昂山素季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简称"民盟")曾经在缅甸政治转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预见,全国民主联盟将会在目前和未来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非暴力"抗争到重回缅甸政治权力舞台以昂山素季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在促使缅甸从军人执政向民选政府过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又一次大选;2011年3月,军人正式向民选政府交权。新政府上台后,继续实行深度政治改革,并基本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认可,从而实现了以军人干政为特点的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从目前到2015年大选是缅甸从"民主转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缅甸国内改革进程推进,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加强与缅接触,并借助多种手段施加影响。域外势力更深介入缅甸背后,不乏遏制中国在缅影响力的企图,对中缅关系发展造成一定程度干扰。但事实上,域外势力难以动摇中缅传统友谊,更无法将中国"挤出"缅甸。合作共赢仍将是中缅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29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缅外交政策新趋势与中缅关系新发展"年度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来自上述两家研究机构的1 4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集中讨论了三个主要议题,分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缅关系"、"缅甸与主要大国间关系的新发展"以及"缅甸在东盟与东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缅甸曾于建国初期、1990年和2010年后三度尝试建立选举民主,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当前的选举制度由军政府主动精心设计,出发点是通过向心性的制度化方式,在为反对势力留出一定活动空间的同时,保证军人对政治权力的控制。缅甸现行选举制度受制度设计理念以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主要呈现出总统选举与联邦议会选举联动、对候选人和选举人资格设置特殊条件、对不同行政区划级别实行差异化选举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政党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涉及民选政府与军方之间、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对选举制度变迁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缅甸所处的政治制度环境,并洞察缅甸的政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7日,缅甸副外长吴觉都在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缅甸政府将正式把首都从仰光迂到彬马那.他说,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仰光一直是缅甸的首都和行政中心,为缅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出于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国家的行政中心应占据战略要地,是交通和通讯的中心地带,所以缅甸政府决定自2005年11月起,分三阶段逐步将各部委由仰光迁往缅甸中部城市彬马那.缅甸宣传部长觉山准将也于当日向外界证实了这一消息,并称:外交部、国防部、商务部等9家政府机构已于6日迁往彬马那.  相似文献   

14.
尹鸿伟 《南风窗》2007,(18):53-58
"关于与缅甸的合作,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国政府从来不允许中国公民越境到缅甸从事非法伐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2007年5月31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缅两国政府加强边境管理,打击包括非法伐木在内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杜兰 《当代世界》2014,(11):43-47
<正>2011年3月,缅甸总统吴登盛上台并开启民主化进程。奥巴马政府看到缅甸改革的契机,将缅甸作为"重返亚太"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施行"以行动对行动"为原则的对缅接触政策,两国关系迅速转圜。然而,经过近三年的"蜜月期"后,美缅关系中"唾手可得的果实已被摘完"[1]。美国发现,缅甸仍未走上其所期望的民主路线,改革走进了深水区。奥巴马政府对缅外交也开始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代之以更灵活的"可校准"(Calibrated)政策,由鼓励为主转向  相似文献   

16.
杜继锋 《当代世界》2016,(10):42-45
正2016年9月中旬,缅甸国务资政兼外长昂山素季访问美国,此访除了对奥巴马总统及美国各界对缅甸民主事业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外,更重要的是寻求美国结束对缅甸实行了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昂山素季的"感恩之旅"送上厚礼,承诺美国不久将终止针对缅甸的国家紧急状态,撤销所有基于行政命令对缅甸实施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并重新给予缅甸贸易普惠制待遇。美缅关系也由此迈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发现缅甸执政当局想借选举改善国家形象之后,美国希望在其2010年大选之前找到影响未来高层领导人的机会。而昂山素季也配合美国的政策转变,表示愿意与军政府合作推动解除制裁。加上果敢战事后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武装都愿意与缅政府谈判接受改编,缅甸的内政外交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和解时期,而这对于中国在缅投资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0,(24):13-13
<正>缅甸巩发党轻松赢得大选据路透社报道,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SDP)以压倒性多数赢得该国20年来首次大选。USDP一名高官说,该党赢得了议会中多达80%的待选议席。反对党已承认败选,但指责军政府舞弊,称很多公务人员在提前投票中被迫要求支持USDP。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印尼表示缅甸大选既不自由也不公正,他呼吁缅甸当局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政治犯。但中国外交部称赞缅甸大选"平稳、顺利"。在计票工作进行的同时,政府军把少数民族叛乱分子清理出了东部某边境城镇。反叛分子表示,大选结果和军方继续主导政坛不利于他们实现自治。  相似文献   

19.
亨凯 《南风窗》2011,(23):84-85
缅甸民众反对现有的密松大坝项目,一是出于环保考虑,二是出于经济利益分配的考量。缅甸有关官员表示:"我们会尽己所能来保护中国的投资商。"自2010年11月首次全国大选以来,东南亚小国缅甸的变化频频亮相国际新闻。特别是最近,由于大赦了包括数百名政治犯在内的6359名囚犯,以及突然叫停缅中合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缅甸再次被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密松项目事件,缅甸副总统吴丁昂敏乌在10月21日参加于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年度博览会期间,专门向中方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0,(13):13-13
<正>缅甸卷入开发核武嫌疑据路透社报道,缅甸一流亡反政府组织称,缅甸政府正寻求开发一个秘密核项目。位于挪威的"缅甸民主之声"(DVB)经过5年调查得出结论说,缅甸距离制造原子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该国为获得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