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业单位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摆上重要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何去何从?是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社会化市场化应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方向。事业单位社会...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从我们阜宁本身情况来看,我县现有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717个,在职15701人,全县有限的财力大部分用于“人头费”,机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不顺,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较差,必须彻底改革。我县从2001年10月起组织了七个…  相似文献   

3.
王美群 《浙江人事》2006,(10):34-35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用人机制不活,制约了事业的长远发展,阻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公布。 这是一份被称为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项层设计文件,文件给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从2011年起至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省的事业单位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探索进行得比较早。根据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2001年,我省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分类分级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合理的分类,这一点,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学术界都已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成型于1978年。从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实行与企业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起,到90年代初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再到2008年国家再次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应当说走过一条漫长的发展路程。虽历经20多年的改革,但迄今为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十分零碎、五花八门、半原生状态。将事业单位从原有机关、事业单位整体中分离出来,并选择公益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突破口,实行与城镇职工基本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遭遇基于公平性要求和担忧待遇下降等改革阻力,目前5个试点省市尚处于试点准备阶段,并无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7.
常边 《现代人事》2000,(11):17-18
长安是个大县,事业单位量大、面广、种类多、情况复杂,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他们本着“单项试点,扩面试点,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从九八年起,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虹口区事业单位改革从1984年复兴中学、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工资总额包干搞活内部分配和曲阳化馆、虹口体育场、虹口牙防所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全区事业单位开展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全面改革,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这些改革推动了事业单位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事业单位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党的十六大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近几年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应当说,全面推进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旧的机制不解决,就难以发展。只有搞好改革,转变机制,才能有效益,事业单位的发展才有前途。要把道理讲明白,要让大家都清楚,…  相似文献   

10.
我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一九九九年全面推开了市、县(区)、乡(镇)三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止去年十月底,全面完成了任务。以推行聘用制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以工效挂钩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也同时起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改革,基本实现了机构精减、编制压缩、冗员分流、减员增效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颇为关注的问题,中组部、人事部等五部委根据邓小平人事管理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拟定了“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改革方案;确定了在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事业单位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事业单位现有产权制度改革、领导班建设和改革现有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事业单位权力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通过近几年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觉得要搞好事业单位改革,应注重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环境监测站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环境监测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环境监测领域出现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则。环境监测站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荣辉 《当代广西》2008,(17):35-3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聚地,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积淀的思维模式、丁作方式、价值取向、用人机制等还依然存在,成为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对于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对此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一要增强大局观念。必须从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改革,敢于实施改革,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各事业单位制度创新的改革合力。二要增强市场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WTO过渡期的消逝,事业单位必须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离;必须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进程;推行人事代理、人才租赁、单位用人不养人等制度,基本形成适应市场机制的人事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和发展机制。三要增强竞争观念。…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事》2006,(1):34-35
杭州市事业单位改革起步于1998年,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有关精神,主要开展了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转企改制工作。2003年,杭州市下发了《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实施分类管理的意见》,根据市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和服务内容不同。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分类,目前,533家市属事业单位中,有监督管理类90家,公益类243家。社会中介类24家,生产经营和后勤服务类70家。还有106家单位正在分类过程之中。经过近5年的改革,杭州市市属事业单位从2000年的706家减少到2004年底的533家,共减少事业单位173家;职工从2000年的40206人减少到2004年底的33048人。共减少7158人。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创新,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社会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大思路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在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大体思路。即: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体控制。──科学化的总...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事》2001,(4):14-15
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不仅需要事业单位做什么怎么做,更需要政府改变以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目前,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没有转变,不少地方的改革仅仅是单位和职工签了一份聘用合同书了事。改革走过场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20.
事业单位改革之我见钟明超,丁昌文,尹伟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如何保持与国民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已成为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近年来在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要促进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