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慈善事业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反映,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当前,慈善事业已经被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是,目前我国公众对政府、企业、个人在慈善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慈善;另一方面,公众对慈善行为、慈善意识的理解还存在偏颇,科学的慈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慈善意识呢?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慈善意识的内涵和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近来发生的"炫富"等危机事件,对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事实上,公众对慈善的拷问,表明了公众慈善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慈善的要求,也就是慈善组织的发展动力和工作目标。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N市慈善总会产生的“二次哺乳”现象为切人点,分别对政府、企业、公众三大慈善参与主体在“二次哺乳”前后的策略变动进行了实证调研,并引用博弈理论梳理了折射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以及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国慈善组织发展要依赖社会多方面力最的支持,其发展状况取决于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慈善策略选择。其中,政府与企业在慈善事业上的博弈互动在短期内将主导着我国慈善组织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高调慈善、暴力慈善,2011年陈光标的诸多作为不单为慈善一词平添了些许前缀,更引发了公众热议。一时间,挺陈的,贬陈的,众说纷纭。纷纷扰扰中,公众亦开始认真反思:慈善的真意到底是什么?现代慈善理念为何?被慈善者的尊严该如何保护?在中国慈善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不要设定一个道德规则?是否只要捐出的是真金白银,手段和结果都可以忽略?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意义重大。本期争鸣栏目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抛砖引玉,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慈善意识是现代社会人格塑造的重要元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实践来看,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薄已成为制约当前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的要素包括传统的伦理观、扭曲的财富观、公共价值认同的缺失、法规政策的不完善、慈善组织的不透明和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等。亟需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系统的应对策略,才能不断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慈善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播和实践善行、诚信、道德和责任。随着2011年慈善丑闻的相继曝光,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问责声音日益扩大。面对公信力锐减的危机,我国慈善组织要弥补公众认知程度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的三重缺失。要通过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文化,通过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提升自身发展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加强行业监督和内部自治重拾公众认可度,将公信力危机化为重整腾飞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倡导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努力,对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很多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不仅以提升公众认知为目标,也开展相关的政策倡导工作,并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和经验。对Y基金社会倡导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倡导的催化者,吸纳相关组织和公众形成合作网络,通过专业培训、资金资助和活动策划等形式,借助新媒体聚焦社会热点,形成线上线下有效互动的影响力传播模式,从而与政策倡导进行有效衔接,动员关键群体和基层社群参与,达到推动政策改进和促进社会融合的目标,为公益慈善组织实现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慈善,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体、缩小社会差距的"第三次分配",更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涵养社会公德的重要载体。江苏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慈善地方立法。在连续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估中,江苏获评"慈善七星城市"、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江苏在发展慈善事业中,注重公众参与和专业运作相结合,依靠遍布各级各地的慈善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迅速,但不时见诸报端的负面新闻报道,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而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提高慈善的公信力至关重要。信息透明度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作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其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公信力体现了一个慈善组织的合法性以及在公众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是社会衡量慈善组织优劣的重要尺度。慈善组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慈善组织在长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民政》2010,(6):33-34
为了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实现扶贫帮困活动的日常化、长期化,2009年,江门市新会慈善会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本区实际的慈善工作的新路子,成功创立了江门市首家“社区慈善超市”和“慈善助学定点服务超市”,并在拓展社会救助工作、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普及公众慈善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红十字会"天价餐"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中国公益界遭遇信任危机,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官方慈善组织都受到连番质疑,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陷入了历史低点。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影响了官方慈善组织的"吸金"能力。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显示,仅2011年郭美美事件之后,公众通过官方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意愿迅速降低。3-5月,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虽然公众不再信任官方慈善组织,但实际上全国捐赠总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受捐单位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9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每年的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四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是"慈善聚焦脱贫攻坚,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中华慈善日"的设立,加强了慈善文化建设、增强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中华慈善日"期间,全国民政系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慈善公益活动,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9月5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是"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华慈善日"和慈善事业的认知度,民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第六个"中华慈善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其作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普及慈善法、培育公众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社会参与度、引导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华慈善日"当天,各地紧紧围绕主题,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方式,举办了形式新颖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群众踊跃参与的慈善活动,助推了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慈善捐赠不仅需要"爱心",还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自从我国首部慈善法(草案)公布征求意见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热议不断。那么,作为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一项专门法律的形成,其经历了什么过程?具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公众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将要解决哪些问题?一、慈善立法过程慈善法的制定和即将出台,弥补了慈善领域基本法的空白,是慈善事业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对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民政部印发《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作出统一规定。现就《办法》有关问题进行解答。一、慈善信息为何公开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的基本要求。慈善财产虽然来源于私有,但参与公共事务、涉及公众利益,一旦捐出就成为社会公共财产,慈善捐赠、  相似文献   

17.
薛森 《中国民政》2013,(6):48-48
近年来,郭美美、高管名表、汶川帐篷等事件的发生让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捐款时轰轰烈烈,但是,所捐善款是真真切切给了灾民用到该用之处还是落入私人腰包占为己有?捐款人却不得而知.面对一再受到社会舆论的慈善机构、面对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慈善机构将何去何从?慈善机构将如何脱去公众心目中的"伪慈善"外衣,还民众一个"明白账"呢?有关专家指出,一座城市想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大力挖掘全民慈善潜力,就必须打造出公众满意的"阳光慈善"和"透明慈善".这不光是慈善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13亿人共同的呼声.完善慈善工作的每一个链条,完善慈善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在近期的中国,"慈善"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以下这一幕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孩,在社会上掀起一场慈善大波澜,甚至说引发了慈善"地震"都不为过。中国红十字会和商业相联系,商业总经理和20岁女孩相联系,20岁女孩和玛莎拉蒂跑车相联系,豪宅、名包和慈善捐款相联系……这一个个敏感的字眼持续拨动着公众的神经。  相似文献   

19.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新特征:政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慈善组织在社会转型期遭遇了诚信危机,同时社会组织的自律与他律也正在日益加强。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新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呈现从被动透明到主动透明、从机构本位到公众本位、从主观透明到客观透明、从结果透明到过程透明、从感性透明到理性透明的新特征。针对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行信息公开的标准化制度、建设慈善组织信息库、实施失信惩戒机制及建立人才培养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复兴与变革     
<正>中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蓬勃发展的慈善组织、公众日益增强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