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沐泽 《台声》2009,(5):95-96
杨丽花三个宇,对许多台湾人来说,几乎就是歌仔戏的代名词。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人,或许都还记得,电视上歌仔戏开演前,都会用夸张的歌仔戏腔念出这个名字。曾有人感叹,杨丽花,就是一种乡愁!可见,她早已是台湾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生于古巴,父亲是位成功的庄园主,童年生活过得快乐无忧。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国,当时他6岁。从15岁起他跟随父亲打工,后被引荐到家乐氏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走时父亲对他说:“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休息与睡眠很少,世人都钦佩他的过人精力。20世纪60年代末,在外交场合,一些国际友好人士曾询问周总理有什么特殊的“养生秘诀”。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一个中国人,当然是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  相似文献   

4.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10多年前,在一次盛大的客属同乡春茗宴会上,一位20余岁的男青年无意间述及其父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城中学毕业的(以下简称巴中),而同台另一位男青年亦喜孜孜地述说其父母也是巴中毕业生。俩位素不相识的青年,竟因父母均为巴中校友而互生好感,并因此牵引出一串串两人同感兴趣的话题,就像老友般熟络非常  相似文献   

6.
看露天电影曾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尤其在农村,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生活在不同场景里的中国人便有不同关于电影的记忆:城市、乡村、平原、水乡、山区,共同的则是电影带给人们的兴奋和憧憬。我还听说,辽宁海城地震时,一个聪明的公社书记得到了当晚有可能地震的预报,又怕消息不准,  相似文献   

7.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8.
50年前我们曾经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毕业之时同一天告别母校邦戛中华中学的学子。光阴荏苒,屈指一算,我们这班“邦中”第四、五届的同学已经毕业50年了。2007年2月27日,当年的邦戛侨生分别从中国内地,从中国香港,从印尼各个城镇汇集印尼首都雅加达,  相似文献   

9.
傻傻的6O后     
《人民公安》2014,(18):25-25
生于60年代——一批横跨45岁到54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球的人。  相似文献   

10.
视点     
《上海支部生活》2009,(12):55-55
坍招势 指丢人,失面子,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从前多说“坍台”。起先在小流氓和沾有流氓习气的人中使用,后来渐渐扩散流行到一般中青年中。  相似文献   

11.
傅丽萍 《世纪行》2008,(6):47-48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孩提的时候,“爷爷”这个称谓,在我们家是忌讳莫深的——因为爷爷在台湾。  相似文献   

12.
相约明天     
铁路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特别的记忆。而对于我来说,因为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我成长的记忆被深深地烙上了铁路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相世杰 《春秋》2009,(3):42-43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大地涌起一股知青潮,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带着雄伟的抱负,从各大城市走向边疆、海岛、农村,成为各农场、生产队、兵团连队中的一员,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劳动。我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在山东建设兵团二师六团一营当了三年兵团战士。回忆一生经历,应是在本人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贾平凹首次直逼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历史运动。"作家贾平凹新作《古炉》封面显得有些严肃和凝重。除此之外,在封面的英文"CHINA"也十分显眼。贾平凹解释说:  相似文献   

15.
佚名 《今日上海》2013,(12):55-55
“印尼不只有雅加达、巴厘岛……印尼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岛屿和迷人的人文景观…”在不久前召开的印尼旅游推广新闻发布会上,印尼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冯慧兰女士面对台下众多来自旅游业界及媒体的人士,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6.
陆茂清 《同舟共进》2010,(10):45-47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热兴起,《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同剿》中有一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一场学生运动。战后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观念,是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运动是一次文化变革运动,从解放人性的角度上看,它在与文艺复兴对话。青年学生承载着历史的重负与未来的希望,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变革,推进整个社会实现向后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百年圆梦:中国人追寻奥运梦想的足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 《协商论坛》2008,(8):36-38
2008年北京奥运真的近了! 此时此刻,不禁抚今追昔。通向2008年的里程,我们一同走过! 曾经的太多太多的激情时刻,植入我们的心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群体记忆,并将载入历史。  相似文献   

19.
江鹤 《今日海南》2011,(1):22-22
望海楼要被拆的消息一经传出,反对声便铺天盖地而来。一个让中国人敏感甚至反感的“拆”字,加上屡屡见诸媒体报章的老闯海人动情回忆,海口居民含泪讲述。更加剧了人们对此事的关注。“一段城市记忆就要消失了”成为反对声音逐渐高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赫鲁晓夫在畜产品问题上的急躁冒进和瞎指挥,苏联接连上演粱赞事件和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扼腕叹息,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