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9):59
《荀子》二则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韩非子》二则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有度》)  相似文献   

2.
经典语录     
<正>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娇奸。(《韩非子·孤愤》)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论衡·书解篇》)  相似文献   

3.
名人名言     
<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况钟《拒礼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曹雪芹《红楼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受民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禁止馈送檄》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王永彬《围炉夜话》  相似文献   

4.
周倩倩 《唯实》2014,(1):85-87
<正>一、游民与游民意识游民即游食之民,指既无恒产又无居所的流动之民。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严寄湘在《救荒六十策》中将游民定义为"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王学泰的《燕谭集》指出,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由士农工商四民组成,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26):67-6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一本老年杂志上读到一篇别样的《陋室铭》(《老同志之友》2005年第8期第19页)。“位不在高,身正则人;名不在显,气正则神。室不在大,有书则雅,钱不在多,饱暖则佳。吾室虽陋, 然上不漏雨,下不堵泥,四时可以挡风尘……足不出户,‘千里眼’可观世界风云、天下美景,面不能见, 有‘顺风耳’可闻亲友声音、互通信息;身不能行,心可与国家民众休戚与共。进不为己,退亦坦然无悔;权不谋私,心于人民无愧;生不贪赃,死不怕万年遗臭;腰包不鼓,可以不防小偷。凭四十七年一份‘原始股’,开一个‘经济有限公司’,既不赔本,也不盈利。不求暴富,便无风险,也不会倒闭,不达小康,只要健康,也不至于吃糠。近君子,远小人,与平民安居乐业。无提心吊胆之劳,无万人指戳之恨,无东躲西藏之苦,无坐牢杀头之忧。吾自云:何陋之有?”这是七旬老人吉茂英书写的《我的〈陋室铭〉》, 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发自肺腑的心声,这是一位老同志感动苍天、感动热土的拳拳深情。  相似文献   

7.
<正>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典出:清《格言联璧》原文:同引用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  相似文献   

8.
刘大生 《唯实》2003,9(5):89-91
《陋室铭》虽然是经典之作 ,但其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一句却令人费解。乔俊杰、马玉山二位先生对《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有不同意见 ,故在 2 0 0 2年第 3期的《修辞学习》上发表了《〈陋室铭〉疑析》一文 ,建议将“无丝竹之乱耳”改为“有丝竹之乱耳”。[1] 蒋民胜先生认为 ,《陋室铭》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改一字则致残” ,“是将一块无瑕白玉溅上了墨迹”。[2 ] 笔者不同意乔俊杰、马玉山的意见 ,更不同意蒋民胜先生的观点和态度 ,现商榷如下 :一、“无丝竹之乱耳”确实费解《陋室铭》全文曰 :山不在高 ,有…  相似文献   

9.
正"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蓄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紧接前文所引《秦誓》之后,是曾子的几句议论。首先针对"不能保我子  相似文献   

10.
<正>"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重要论述,也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阐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清朝文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一文中写道:"廉而不能理民事,则虽不要钱终不谓之好官",其意不可谓不深刻。为政不廉祸国殃民,为政不勤误国害民。《晏子春秋》记载,晋国上大夫叔向请教齐国相国晏婴:什么样的想  相似文献   

11.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  相似文献   

12.
正【引用】"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原文节选】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  相似文献   

13.
曹应旺 《当代贵州》2020,(10):78-78
毛泽东从韶山读私塾时起,就读了《论语》,也读了《孟子》。他从小就熟悉《孟子》的思想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内容的重视事物特殊性的观点,重视区别不为与有为、不为与不能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许行主张"市价不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批评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相似文献   

14.
管淑珍 《党课》2013,(10):103-104
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写道:“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按照曹植的分析,父亲爱儿子,也不是无条件的,父亲对于那些不能够光耀门楣的儿子,  相似文献   

15.
<正>"党员不能炒股、不能参加朋友聚会、不能对中央政策发表意见、计划生育政策被废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之初,在手机用户的朋友圈里,这类耸人听闻的信息不断刷屏。针对那些"标题党"制造的舆论乱象,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不要将中纪委的严厉妖魔化为荒诞脸谱》的评论。文章认为:"最近有一种舆论取向很不好,就是将中纪委的‘严厉形象'脸谱化和扭曲化,通过断章取义的报道和对规定的曲解,将纪委塑造成了不食人间  相似文献   

16.
正【引用】"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无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宋)程颢、程颐《河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语录     
<正>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六韬·大礼》)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日知录》)  相似文献   

18.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19.
谈慎终     
正在古人看来,信道不笃,中途变节,少有不失败的。《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老子在《道德经》中亦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在事情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之前,始终像开始时那样谨慎,那样认真,那样一丝不苟。我国历史上为官治政只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实例甚多,比较典型的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躬行节俭。为矫正朝野奢靡之风,曾下诏将皇家所藏的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诏令天下此后一概不许采珠玉、织  相似文献   

20.
让生活为德育注入新的活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道德教化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儒家典籍《大学》《中庸》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并提.并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可见。德是立国正身的根本。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显示出教育先贤对礼坏乐崩的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