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洁 《实践》2018,(4):48-49
民间文化团体,是指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文化活动的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内蒙古各地许多干部群众自发组织建立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活跃生动的体育、游艺、服饰、器乐、歌舞、手工艺、摄影等民族文化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展示、传承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文化生活,已经形成推动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的文化建设。目前,内蒙古各地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哪些基本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 ,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审度 :一、自然资源禀赋(耕地的多寡、非再生矿物资源的丰瘠、港口码头等水陆运输条件的是否便利) ;二、资本积累和供给条件(国民储蓄率、外部资本投资潜在可能引进数量) ;三、分工和迂回生产深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中间生产环链长度、专用工具和工艺的衍生数量) ;四、技术和人力资本状况(教育水平、研究和发展费用、专利申报数量) ;五、基本制度结构(界定权利和配置资源的产权和市场制度是否完善)。自舒尔兹的经济理论之后 ,…  相似文献   

3.
曹静 《新湘评论》2012,(6):53-54
l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4.
曹静 《学习导报》2012,(6):53-54
l屋顶下有一头猪(豕),构成了汉字“家”。“家”,和它简单的字形不同,其内涵显然丰富得多。它既可以指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可以指构成家庭的成员——家人,还可以指住所,那些为家人遮蔽风雨的房屋。  相似文献   

5.
黄万华 《理论学刊》2007,(5):107-112
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地区汉语文学不约而同地崛起了被称为“新生代”的作家群体。这种“代”的涌现,实质上表达了突围传统、突围趋同的写作姿态,构成了20世纪汉语文学转型的一种开始。  相似文献   

6.
李钧 《理论学刊》2008,1(5):119-122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一条清晰的"文化中国与大地民间"的线索,它直接对应于"世界话语与现代焦虑",展现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反省、自新与重生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学正是在这场痛苦的涅槃重生中创生了一个重要的流派--"新古典主义",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最独特的贡献.但是,学界至今尚未对新古典主义浪潮进行系统的历时性梳理,更未能在诗学理论的层面展开形而上的深入研究,所以亟待从几个方面加以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7.
贾先存 《学习月刊》2012,(17):41-41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人类的精神家园。有人提出,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拥有领先世界的先进文化,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站在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8.
<正>"舞龙嘘花"是台江县苗族同胞闹元宵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舞龙嘘花"在台江县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春节,耍火龙闹元宵已成为台江县最隆重的民间文化狂欢活动,被称为"勇敢者的狂欢之夜"。2010年的元宵之夜,台江县城内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各地的龙灯、狮灯汇聚于此,交织成一场狂欢者的盛宴。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3):35-36
对许多“90后”来说,“周扒皮”“半夜鸡叫”等名词或许已经很陌生。不过这些却称得上是上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记忆符号。《半夜鸡叫》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一度出现在小学课本上,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化即滥觞一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也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蔚然成风。中国化思潮的流行不仅启发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客观上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不仅为中国化思潮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丰富了中国化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09,(3):60-60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城市经济文化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体育运动也随着“五四”及其前后的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束缚个性的机械、呆板的“兵操体育”逐渐被废弃。而田径、球类等新鲜活泼的运动项目开始进入各级学校的课堂。其中名扬东三省体坛的东省特别区女子一中“五虎将”冲破了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齐道一 《学习月刊》2010,(20):43-43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有“两难”:一是工作本身难做。因为是意识形态领域,“在大脑里面搞建设”,涉及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净化灵魂、提升素养等方面,其效果是隐形的、潜在的,不可能“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二是难得有人去做。基层宣传文化部门地位低、人手少、手段弱、经费缺,一些干部不愿意到这个部门去。即使去了也不得已而为之。我认为,对做好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要有几个“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一大批进步团体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社团的组织形式,探求救国的问题,寻求治国的良方,掀起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潮。  相似文献   

15.
记者:王教授,您好!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文化氛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您有哪些深刻的感触?王学典: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思潮的演变就已经开始了,国学开始慢慢复兴,传统文化也慢慢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十八大的召开,在文化建设上推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前景光明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同甘共苦,相知甚深。为党为民,相辅相成。邓小平和周恩来这两位20世纪的伟人,他们不朽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镶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3):12-14
文化与经济会师 在这里,文化是重要的财富之源,“明天的经济”已然在今天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傩雕、古法造纸、鸟笼、马尾绣、侗族大歌……在它们生长的土地上,鄙绽放出了令人欣慰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19.
刘莉 《奋斗》2005,(10):8-9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说明:与时俱进的观念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营生  王志 《党史文汇》2010,(12):41-45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陈铭枢,作为福建事变的实际领导者,在整个事件的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