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贵州侗族大歌既为其一。  相似文献   

2.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3,(33):54-55
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年来,随着侗族大歌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是怎样的7  相似文献   

3.
廖少华 《当代贵州》2011,(16):24-24
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是黔东南最大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州有39项53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我州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风光秀美,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4.
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贵州首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5.
黎平侗乡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侗族文化发祥地、侗族原生文化保留地,侗族大歌核心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相似文献   

6.
陈文清 《党史纵横》2011,(10):49-51
凡是到五台山游览过的人,留在记忆里的大多是其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胜景:高台隆起,气势磅礴;奇峰拔地,穿空入云;寺庙遍布,鳞次栉比;佛塔摩天,地标显赫;佛教文化,博大浑厚;清凉胜地,名播四海。正因如此,200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五台山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正>法国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受侗族大歌魅力的感召,两次来到黔东南侗寨,寻找侗族大歌之家。并最终引荐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台。余秋雨在领略了黔东南侗族、苗族的风物人情之后,感言:这里,或许是归程。在其看来,身后繁华的都市文化,只不过是远年的废墟,黔东南的这些村寨才可能是归程,是目的地。黔东南,注定是一个令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地方,感受自然、体悟生命,在这里迷失,在这里彻悟。文化的黔东南,怎一个美字了得。有学者言:黔东南的文化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点,西方文明危机的化解、后现代的探寻,都可以在黔东南找到答案,黔东南必将  相似文献   

8.
侗戏兴盛于100多年前,而侗旅大歌则比其历史久远得多.这两种文化现象不同的内涵和底蕴,在现代人当中不同的接受度,值得我们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盈 《当代贵州》2010,(1):48-48
2009年12月27日,由省民族事务会、省侗学研究会主办的“庆祝贵州省侗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欢庆侗年暨庆祝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教育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在省民族文化宫举行,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侗学研究会会长杨序顺等出席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4,(9):40-40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因为在歌词中常把女孩子比做花儿,把小伙子叫做少年,所以把这种山歌称作“花儿”,也叫“少年”。在各地花儿中,以“甘肃花儿”最具代表性,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产生于人们的田间劳动、野外放牧、河中放筏以及山路赶脚时。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清乾隆年间,临洮诗人吴镇的作品中就有“花儿绕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记载。“花儿”的内容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大多是表达亘古不变的爱情,或者赞美亲情友情、表达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王琳 《当代贵州》2020,(1):54-55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2.
丛坤  王为华 《奋斗》2012,(2):16-17
2011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七项列入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填补了黑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即,佳木斯市被批复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13.
在从江县这片32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4.6万人。各民族人民群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积淀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风格独特的民族建筑,有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有优美动听的民族歌舞,  相似文献   

14.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6月15~23日在成都举办。本届非遗节举行了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西片)赛事、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国际大展等多项活动,荟萃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300多位国内外专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春天     
这是一个属于国人的畅想时代,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我们的方向。当《多彩贵州风》在北美、在日本巡演,掀起一阵强劲瑰丽的民族风时,我们告诉世人,它来自贵州:当茅台酒在奥运会、世博会、博鳌论坛等一个个国人骄傲的时刻屡屡亮相之时。我们告诉世人,它来自贵州;当侗族大歌的天籁之声,在巴黎,在钓鱼台震惊了世界上的顶尖艺术家时,我们告诉世人。它来自贵州;……  相似文献   

16.
17.
2009年9月7—10日,"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本研究项目由中美日三方著名学者发起,中方发起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先生。  相似文献   

18.
杨毅 《理论与当代》2014,(10):39-40
正"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就有"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记述。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三宝"(大歌、鼓楼、风雨桥)之首,在当今已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被国内外音乐界公认为保存最完好的"天籁之音"。其独特的复调和声,无伴奏的自然音质,悠扬婉转的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的生活愿景,彰  相似文献   

19.
通道侗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芦笙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6月,侗族芦笙入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通道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艺术之乡”。村里有芦笙活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在吹吹跳跳中交流感情,其音调婉转缠绵,热情奔放,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20.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3):12-14
文化与经济会师 在这里,文化是重要的财富之源,“明天的经济”已然在今天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傩雕、古法造纸、鸟笼、马尾绣、侗族大歌……在它们生长的土地上,鄙绽放出了令人欣慰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