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房就是一个使人进步的地方。爱读书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书房。 我的书房不大,十来个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对董传的评价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读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对董传的评价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读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朱艺 《当代党员》2007,(5):59-60
重庆人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淡于学习、疏于读书。这种漠然于文化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市委书记汪洋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多读书,并以此带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使读书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重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对此,我很有同感。  相似文献   

5.
这题目已在脑海里酝酿了好些年。之所以一直没有成文,一曰:自己“根底”太浅,担心说不好;二曰:自己尚未成“官”,怕人家见笑。今天所以斗匿谈一谈这一话题,原因有四:一是这些年一直没有放松读书、学习。多少也积累了些学习经验;二是平时注意做人及注意观察别人如何做人;三是自己多少也算个小官,平常也注意学点为官的道理;四是江总书记发表“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后。举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在这样的氛围里,谈谈读书、做人、为官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辶中骅 《党课》2012,(24):107-110
旧时,读书识字的人少,看戏听书就是人们拓展眼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到了现代,电影、电视剧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渠道之一。当几个人聚在一起“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因为一点点历史知识就能争个脸红脖子粗。一个说:戏文里是那么唱的!另一个说:小说里不是那么写的!和事佬说:电视剧里是这么演的!  相似文献   

7.
读书三到法     
《学习导报》2012,(9):44-44
宋入朱熹读书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恩。”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到法     
宋入朱熹读书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恩。”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  相似文献   

9.
赵畅 《前线》2013,(4):88-88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走了,但他留给人们诸多宝贵遗产。比如,他的酷爱读书。于是之出身贫寒,幼年辍学,可他后来竞成为一名受广大观众尊敬热爱的演员,还完成了从演员到学者的转变。靠的是什么?读书!于是之说过:“演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读书之乐的人。”他一生尊重那些有书生气的“学者化”的同行们。他知道,不读书,仅靠初中文化水平,怎么给自己所表演的人物“提供很好的营养”?不能深刻地理解、塑造人物,又怎能打动每一个观众。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会因职务的晋升“水涨船高”,而是从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生动实践中获得的。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导报》2010,(8):31-31
读书真快乐 我喜欢读书,这个寒假偶得几本《新湘评论》,一气看完,爱不释手。“要言要论”、“本期话题”、“湘江论坛”、“湘江杂评”等等,每个话题都是当前热点,每篇文章可读性强,每个道理通俗易懂,每个观点、让人乐于接受,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今年第2期中话题“GDP的是是非非”栏目,用了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GDP,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0,(8):31-31
读书真快乐 我喜欢读书,这个寒假偶得几本《新湘评论》,一气看完,爱不释手。“要言要论”、“本期话题”、“湘江论坛”、“湘江杂评”等等,每个话题都是当前热点,每篇文章可读性强,每个道理通俗易懂,每个观点、让人乐于接受,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今年第2期中话题“GDP的是是非非”栏目,用了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GDP,既全面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9,(1):52-52
《文化十日谈》是学者丁东、谢泳在《中国青年报》对话专栏的结集。在4年多的时间里,两人每周一个主题,话题遍及教育、历史、学术、人物、读书、出版、文学、艺术乃至社会万象。其对话触及所向,莫不是当下社会及文化圈中弊端所在。据丁东说,“十日谈”的说法来自于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的《十日谈》,表达思想解放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们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从名师的成功来看,虽然各有各的“亮点”,但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长处,那就是读书。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培根曾有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之学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在青年男女热衷于美容的今天,似乎还可加上一句:任何生理上的缺陷也完全能由学问来补救。读书能使人美容,当今青年要挤秀外慧中的“帅哥”“靓妹”,什么霜啊,乳啊,都不济事,最佳途径莫过于多读书了。美与丑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初看蛮丑陋,但越看越美丽;有的人初看蛮靓丽,但越看越俗气。何以至此?原来一个人的美丑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几本杂志上看到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把读书一事说得很神乎,诸如“读书可以长寿”、“伟人都爱读书”、“一本书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等等。有人还把读书分成六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为寻求刺激而读书,最高层次是为思想修养而读书。其实,大可不必为读书做种种设置,读书是人生的一个基本需求。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3,(21):16-20
这期我们聊聊“地方往事”。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看起来有很意思,其实也很严肃的话题。说它有意思,是因为他们也经历过普通人为官的种种遭遇:有尴尬——比如出国考察被“当成要饭的了”;有意外——比如要扯起嗓门沿着大街小巷高喊对方的名字,才找到人;有快乐——比如一起排队打饭,一起在院子里圪蹴着吃饭聊天;有压力——比如稍有突破,就被人说“搞什么破产”、“破谁的产”,坐在火山口。  相似文献   

18.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19.
克己制胜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1):44-44
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天,两个人在路上相遇。曾子打量了一下子夏,说:“你一向很清瘦,怎么最近看起来发福了?”子夏回答道:“我战胜了自己,心中有了定数,所以发胖了。”曾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我读书时,读到古代圣贤提倡的那些仁义道德,感到十分的敬仰和向往;  相似文献   

20.
第一句话,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强健的体魄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不少人整日沉浸在游戏中,或因工作忙无暇读书,空空如也的大脑会让事业遭遇瓶颈、周末去图书馆,给自己“充充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