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柱 《江淮》2012,(7):31-32
近年来,霍山县不断加快"三化"发展,为霍山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增长20.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超16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800元,增长近两成。2011年,霍山县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增长近五成,实现利税21.3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82个,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6.1%。  相似文献   

2.
王兆力 《奋斗》2010,(10):28-29
<正>按照省委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鸡西市积极探索把握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牢牢把握"保增长、上项目、调结构"这条经济工作主线,把提速度、上项目、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深入开展"大上项目年"、"改进作风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推进"四个战略重  相似文献   

3.
正岑巩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强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吹响了工业发展的集结号。在岑巩县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工打造的片片"梯田"上,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画卷正在迅速铺开:壮观的产业集聚区、宽阔的产业大道、森林般的  相似文献   

4.
管云 《当代贵州》2020,(17):48-49
大龙开发区围绕"申创国家级、打造千亿级、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新城"的战略目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力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道路,拓展外向型经济市场,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今,一座生态工业新城正在黔东崛起。  相似文献   

5.
金昌龙  张逸潇 《江淮》2012,(7):32-33
近年来,芜湖在加快工业转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走进"跨江时代",以工业理念催生都市现代农业,打开了"三化同步"、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工业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芜湖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调整转变思路,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从过去单一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转变为一座以商贸、科技、文化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在芜湖的决策者看来,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推进工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促进二产向三产延伸,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芜湖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立  相似文献   

6.
嘉峪关市是依托酒钢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大城市、小农村",是嘉峪关市的典型特点。全市农村仅有新城、文殊、峪泉3个镇、1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77万亩,农村人口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0%,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嘉峪关市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80%,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7:81.72:17.11,城市化水平达到91%。按照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除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外,其他主要指标均高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标准。嘉峪关市的工业经济已经步入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唐道伦 《唯实》2014,(3):13-14
<正>淮安当前发展落后在工业,未来崛起希望也在工业,工业振兴是淮安跨越赶超、崛起苏北的第一引擎。对此,淮安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省委、省政府对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把"工业强市"作为"淮安跨越"六大战略中的首要战略,进一步明确了"4+2"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体系,更加突出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在宏观上研究政策、微观上出台对策、工作上狠抓落实,从战略层面科学谋划工业强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8.
梁栋 《江淮》2012,(7):29-30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加快利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利辛县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引导土地向规模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引擎,助推起跳为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发展的目标,利辛提出了工业突破和城镇扩容两大战略。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2011年在工业发展上寻求突破,加速产业集聚,提出深入开展"326"行动计划("十二五"末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00亿元、规模企业突破200家、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和园区"4332"提升工程(每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扩区3平方公里、新增规模企业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和税收两  相似文献   

9.
朱读稳 《江淮》2012,(7):28-29
近年来,安庆始终坚持"三化同步",统筹推进宜城板块和县域经济竞相崛起,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协调共进,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安庆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每年安排3000万元工业振兴资金,组织实施骨干企业翻番和园区经济倍增"两个计划",推进"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计划,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2011年,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全省由"十五"末的第七位攀升到第四位,成为支撑市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7年,辽宁省经济在连续四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在辽宁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焕鑫向与会记者介绍了辽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年重建,绵阳与德阳这两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城市以追赶跨越之势,走出了一条坚强上升的发展曲线。阳春三月,记者来到这两座城市,探寻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9,(10)
正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确定了"贯彻‘八字方针针’、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提出要围绕"向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省"及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等具体部署,并特别强调必须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长期赖以发展的优势仍在,诸多无可替代的特色仍在,向工业强省迈进的底气仍在,高质量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工信部门  相似文献   

13.
李再勇 《当代贵州》2013,(17):38-39
贵阳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根源上是观念上的差距。当前唯有先改变观念,才能缩小差距、改变贫穷、改变落后。"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2013年4月9日至13日,笔者随同省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一个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一个个新型工业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创新、转型的无穷动力;一座座新城和新区,让我们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无尽魅力;一个个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让我们体会到思维转变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推力。  相似文献   

14.
周逢民 《奋斗》2010,(11):27-28
<正>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更是解决我省发展缓慢这一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八大经济区"战略以来,全省各级金融部门紧紧围绕规划部署,不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支持"八大经济区"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效十分明显。但当前仍存在  相似文献   

15.
工业经济在金牛区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还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技改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实施集团、名牌战略,培育工业发展新经济增长点,为全区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一开局,遵义市就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和决心,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时不我待、朝气勃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正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三线建设"以来,资源型经济成就了他三十余年的辉煌。这也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年轻城市,伴随着煤炭走势的起起伏伏,与市场贴得最近的他常常"画"出令人  相似文献   

18.
尹辉 《当代贵州》2012,(28):18-20
回顾2002年至2012年间贵州工业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及强力推进,在贵州工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工业强省"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和正在谱写着贵州科学发展的全新篇章。贵州工业现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快速发展",在过去的10年显得尤其明显。2002年,贵州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形成了以能源、化  相似文献   

19.
岑巩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强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吹响了工业发展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20.
经过建国后17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这座近代崛起的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这座有着100多年发展历史、但基础比较脆弱的中国老工业基地,焕发了新春。到1965年底,上海的城市功能发生了转变,产业能级得到了提升,初步成为中国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基地之一,完成了建国后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腾飞,在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建设方针的制定和贯彻。那么为什么上海直到1956年才制定这一工业建设方针?其内涵是什么?围绕着这一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有些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