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2,(7):64-65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本书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史诗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民族的英雄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任远 《奋斗》2005,(10):53-54
以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莫苏昆和达斡尔族的乌钦为代表的黑龙江流域三小民族英雄史诗,可以与中国著名的三大民族史诗——格萨尔(藏)江格尔(蒙)玛纳斯(柯尔克孜)相媲美。它们是渔猎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三小民族的文化遗产,是黑龙江流域的文明象征,它会告诉你原始民族的古老历史和英雄神话,会带领你走进那个英雄时代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体记忆传承的方式,记载并传递着古代藏民族各种文化信息。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便是藏民族创造力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史诗在青藏高原雪域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广泛地从神话、故事、传说、谚语中汲取知识养分,使史诗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巨著。,全诗达200多部(含异文本)、共约100万行,已经整理出来约3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4.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是民族的史诗、抗战的怒吼,永远是最强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5.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10,(11):17-20
近半个世纪前,一部描写抗美援朝那气壮山河的战争史诗的电影,塑造了一个已经牢牢植根于我们这个民族血肉的经典英雄形象。影片主人公王成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整整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一部优秀影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部电影名叫《英雄儿女》。  相似文献   

7.
我收到一册《老一辈革命家咏晋诗抄》。这是一本好书。应真诚地谢谢“诗抄”的编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我两手托着“诗抄”,当晚就先从“序”和“目录”深情地浏览了一遍,竞至喜不成寐。恍然忽想到,这本书是反映我们伟大民族的文明史诗,我高兴得很。“诗抄”博大精深,是革命家诗人们用鲜血和生命,不屈不挠地为民族兴亡而呐喊,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得来的诗。  相似文献   

8.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的哲学思想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历时性的本质和民族性的形式。本文主要对时代性与民族性进行价值评价,认为其始终保持对时代的积极一致性和反思,并其来源于民族不同的生活条件与经历,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高唱着这首激越高昂、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谱写了一曲天翻地覆、乾坤更替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10.
<正>盛夏七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期间,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并观看了来自巴林右旗的说唱组合表演的《格萨(斯)尔》史诗说唱。《格萨(斯)尔》,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走进了人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像一幅无形的书画长卷,一部无声的史诗,记载着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留下了英雄人物惊天动地的光辉形象。八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冀东军民艰苦抗战的战斗历程,是这部史诗的重要篇章,是这部画卷的重要场面。我们有幸,从 1938年参加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以后,一直战斗在燕山滦水、长城渤海之间的燕赵大地的冀东。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我们曾经三次出入长城的著名关隘。   我们第一次出山海关,是在杜聿明的疯狂进犯下。那是 1945年 11月,我们撤离锦州,经朝阳、赤峰、承德又进了长城的马兰峪口,回到…  相似文献   

12.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发展的凯歌,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着多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盖如垠 《奋斗》2011,(7):6-7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自从1923年10月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90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无数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指导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等文献选载(一九六0年十一月──一九六五年三月)──艺术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一九六0年十一月十一日)周恩来(一)中央民族歌舞团此次出国演出在政治上是有成绩的,艺术上也有不少节目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不过,政治性的节目多...  相似文献   

15.
龙梅 《实践》2008,(10):52-52
蒙卉族具有悠久的史诗文学传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搜集到的大小篇幅不等的英雄史诗约有300余篇(部),“格斯尔”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也有这一史诗,学界叫“格萨尔”。  相似文献   

16.
松宣 《新长征》2007,(3):22-27
这是一曲奋进的乐章,这是一首雄壮的史诗。  相似文献   

17.
美美与共     
正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7,(6)
正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肩负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主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为国家为民族为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继先贤抒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一场亘古未有的浩劫降临到中华大地。在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烈呼吁!在团结救亡的旗帜下,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不分性别、年龄、职业、信仰、民族、党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一首悲壮辉煌的史诗。在中共中央及其南方局、省(工)委的领导下,湖南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抹掉仇恨的泔水,摒弃前嫌,  相似文献   

20.
1964年国庆15周年之际,首都文艺界隆重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周恩来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部有3000多人参加演出的大型史诗,融歌、舞、诗于一体,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和发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誉。提起《东方红》,当年参加这部史诗创作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都不约而同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然而,当我们今天打开历史案卷重新审视这部史诗诞生的那段历程时,人们将会发现,周恩来对《东方红》倾注的心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意义,远非一般纯粹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