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各界》2009,18(11)
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篇佳作,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是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培养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目的所在.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最广博、最丰厚的诗歌韵味并铭记在心,让诗歌这块在学生心中渐渐荒芜的田地重新燃起生机,我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文学积淀和审美体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接触美,发现美,从而欣赏美和领悟美.  相似文献   

2.
古诗鉴赏是走近诗歌的必由之路.只有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沟通,才能言作者所未言,传作者所未传,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精髓,把握诗的内涵和表达意境;诗歌鉴赏有利于形成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鉴赏,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诗歌鉴赏应该是有章可循的,古诗鉴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通过以上方面的把握,达到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性格,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艾伦·金斯伯格是美国当代诗歌流派"垮掉的一代"杰出代表,对其诗歌<嚎叫>解读,需要从诗歌文本和诗人经历以及时代特征多维度回答解构节点上其诗歌反主流流行的主因,诗歌斗士形象所蕴含的肉体自虐与精神写实的关系及诗歌中"嚎叫"的归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行为内地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榜样崇拜”;香港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师长崇拜”,八九十年代两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三星崇拜”,而现今内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都遵循着“三星崇拜 民星崇拜”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企慕情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欲求而不得的一种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企慕情境包含两种心理,一种是一往情深的期盼之情,一种是愿望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6.
曹艳春 《学理论》2010,(16):253-254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代诗歌文本入手,分析这些诗歌所蕴涵的审美教育资源。从语言美、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意境美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与艾青,一个是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作家,一个是中国新诗史上将现实主义与象征、浪漫相结合并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创作了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本文从爱国、战争残酷、人类生存这三个诗歌主题对他们的战争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他们战争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对战争诗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周代的古诗总汇,除了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艺术珍品可供吟咏以外,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研究的创作经验。尽管在《诗经》以前,已有诗歌传世。甲骨文中有诗,《周易》卦爻辞中也有诗,还有散存的古代歌谣。特别是《周易》中某  相似文献   

9.
在古诗英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意境的传达向来是古诗英译者所追求的.通过对意境的定义,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九种英译文进行比较,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解读思想情感是阅读诗词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香港青年协会、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1994年10月分别在三个地区进行了以“国家与民族”为主题的“京穗港青年比较研究系列”第三次调查,旨在了解青少年对于民族状况、爱国情操、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发展这几个重要方面所持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歌咏言",从<诗经>而"汉乐府"而成熟的唐诗而宋词元曲,几年的衍变与积淀,古诗词以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无穷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喜爱古典诗歌,但总是为诗歌意境的难以把握所困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意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物境而情境而意境层层深入地品悟意境.本文就谈一谈平日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境界的三个渐进阶段的想象、体验与品味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唐燕玲 《学理论》2013,(21):187-188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主要纲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都是我国学者对诗论不断研究的成果。纵观整个中国古典诗学,"言志"和"缘情"就像两条相互交织的主干线,贯穿于古代诗学创作中,揭示了古典诗学的本质特征。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中国古代诗歌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青少年与宗教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在我国,这也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民族问题。青少年之与宗教发生联系,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必有其久远的历史效果。我们的目的是想看一看这一代西藏青少年与宗教(即西藏佛教)是怎样联系着的。这一代西藏青少年出生于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以后,在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上都高出他们的前辈,尤其是物质环境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极深刻的改变。但是,现实状况告诉我们,西藏青少年仍然摆脱不了生于斯、长于斯而为前辈所热衷的那个宗教社会的环境,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甚至没有在与外部世界的对比中找到自已的位置,从未体会到任何觉醒前的迷惑。时代的强烈反差推出了这一代西藏青少年,他们思考自身命运、思考民族前景、思考宗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离别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多年相聚的朋友,忽然之间迫于无奈,离别远去,其情可哀.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朋友送别的内容更是比比皆是.朋友送别有离别的哀愁,有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同样朋友送别也有开朗昂扬的感情,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重在表明心志.也就是说朋友送别更多的却是表现一种豪情,一种关怀.  相似文献   

16.
唐亚 《各界》2009,18(7)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所以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审美在移风易俗,美化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寓善于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是在战前出生的一代,他们经历过战乱,受着贫穷和失业的打击,当时的青少年文化可说是一种刻苦耐劳、忧国忧民的心态,谈不上什么享乐主义。现今的新一代,正是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与困苦,却享受着香港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赵理直 《学理论》2010,(24):180-181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影响有清一代的著名诗歌理论,包含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文从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王士祯诗话资料的分析,解读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即诗歌应有禅味,“清远”至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90后"一代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90后"青少年总体发展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水平居中,学校生活方面发展水平较低。年龄、学校类型和城乡差异是影响"90后"青少年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时下对"90后"青少年的"标签化"论断,本文认为,应该将青少年研究视角从"问题"取向转为"发展"取向,将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积极个体。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需要重新认知其理论产生的缘起、价值和影响.重新梳理闻一多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改造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通过"格律说"、"戏剧说"而变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