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迹鉴定在现代诉讼中日益增多,因其鉴定多依赖于"经验知识",不具有可验证的重复性,也无法接受实证的重复性检验,致使其在作为证据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分歧,尤其是遗嘱笔迹因书写人死亡,其鉴定结果更富有争议。香港历经"八年"旷日持久的"世纪遗产争夺案"中的笔迹鉴定颇具典型意义。笔迹鉴定结论如何在法庭中出示以及法庭对有争议的笔迹鉴定结论如何采纳或者排除,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制度问题,还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因此,对笔迹鉴定结论的研究与探讨成为司法鉴定制度和证据制度必须直面的带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练习摹仿笔迹鉴定是笔迹鉴定中比较难的一种,但在司法实践中又比较常见,在借据、收据、签名、批示笔迹的书写上常常被作案人采用。本文对练习摹仿笔迹的特征及其鉴定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作为一般规律的识别要素,以期对练习摹仿笔迹的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签名笔迹鉴定是司法鉴定实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践中,签名笔迹重新鉴定遇到许多鉴定失误和诸多疑难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和程序操作的角度分析鉴定失误的原因,结合对疑难签名笔迹鉴定的种类和特点的讨论,总结同类疑难签名笔迹鉴定的方法要点和重新鉴定中的程序审查要求。  相似文献   

4.
刘嘉  刘小震 《中国司法鉴定》2009,(6):I0005-I0006
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物所做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在遗产纠纷案件中,遗嘱文件的内容及签名是该遗嘱文件真实和有效的标志。同时当遗嘱生效时,遗嘱人已经死亡.无法收集到更多可供检验的实验样本,通常情况下,此类案件可供检验的字迹数量较少,这就给笔迹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注重对遗嘱笔迹案件检验的总结、研究,有利于对此类案件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正常笔迹鉴定标准是指:为规范正常笔迹鉴定活动,保障鉴定结论科学、可靠,以正常笔迹所反映的书写习惯为对象,针对鉴定活动中所涉及的检材、样本、字迹是否具备检验条件,笔迹特征的认定、分析、评断方法,鉴定结论的作出等技术问题所作出的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6.
在民事诉讼中,笔迹鉴定结论经常作为常见的证据出现。笔迹鉴定有时能够证明其他证据不易或不能证实的案件事实,有时候甚至具有左右整个诉讼及审判结果的影响力。同时笔迹鉴定由于其本身并无绝对科学标准而不断受到质疑。分析运用笔迹鉴定结论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笔迹鉴定结论的审查,有益于该种证据形式在发现案件事实过程中的价值得以最大化。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在有原件的情况下复印件可否作为笔迹鉴定检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日益发展,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等活动中,人们往往要把自己各种形式的签名在文书中使用。签名笔迹真伪的鉴定目前占笔迹鉴定的很大部分,而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成为笔迹鉴定的难点。文章通过分析签名笔迹的特点,结合笔迹鉴定得几点体验总结出笔迹鉴定的注意问题,以期对笔迹鉴定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笔迹鉴定作为一门古老的技术,在国内外的司法审判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汉字的笔迹鉴定更是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十年里,笔迹鉴定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笔迹鉴定的“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对此通过从有关笔迹鉴定的鉴定标准、鉴定方法、量化分析、鉴定人资质与培训考核等方面对笔迹鉴定受到质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以上几方面,以及系统检验、鉴定意见的审查质证、证据补强规则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笔迹鉴定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测量和分析手段,是当前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在客观的、量化的技术手段普遍应用于法庭科学背景下,笔迹鉴定需要走量化和统计分析的道路。通过梳理近些年笔迹特征量化的方法和笔迹特征统计学分析的方法,讨论这些研究对笔迹量化鉴定的贡献和局限性,并对基于似然比模型的笔迹证据价值评估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增强笔迹鉴定中比较分析与评估的科学基础。同时,还探讨了笔迹量化鉴定和统计学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诉讼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证据类别之一,因其对鉴定人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倚重,证据科学可靠性易受质疑。量化检验范式引入笔迹鉴定具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试图撷取、梳理国内外理论实践对量化检验在笔迹鉴定中的成果,分析当下量化检验在笔迹鉴定运用中艰难性,从而探讨将定量检验和传统的定性检验有机融合的具体模式,以期为探索笔迹鉴定意见争议的庭审质证机制、笔迹鉴定争议解决模式与路径提供有益之借鉴,从而减少争议和重新鉴定的可能性,提升笔迹鉴定意见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微量取样与一次取样的优劣。方法36只家兔分为4组(每组9只),于死后12h取样:I组于一次取出所有VH;II组微量取样50μl,连续取15次;III组左眼一次取样。右眼微量重复取样。IV组双眼第1次微量取样,剩余一次取出。检测Ca2 、Cl-、K 、Na 和P等含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III组左右眼、(IV)组先后两次取样配对t检验无差异(P>0.05),各组微量取样样本的变异系数、双眼差较小。结论微量取样的操作影响较小、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更适合法医学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精神病人尸体检验案例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为医疗卫生服务和司法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2004—2019年受理并结案的精神病人尸体检验案例105例,分为疾病死亡、自杀死亡、意外死亡及他杀死亡4组,统计各组的常见死亡原因,分析各组之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供体质人类学的数据资料 ,建立中国汉族腰椎性别判别的方法。方法根据人体骨骼测量方法 ,测量 117付 (男 80 ,女 3 7付 ,年龄 17~ 90岁 )中国汉族人腰椎的 10项指标 ;选择性别差异显著的椎测量项目 ,建立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结果第一至第五腰椎均有 5个以上的测量项目的数据存在显著意义的性别差异 (P<0 0 5 ) ;建立的 5个腰椎及各腰椎的性别判别方程 ,判别率在 69 4%~ 91 8% ,以 5个腰椎的多项指标的性别判别方程的准确率最高 (91 8% ) ,其次为第一腰椎 (84 5 % )和第二腰椎 (82 1% )。结论中国汉族人腰椎的性别差异以第一和第二腰椎明显 ,腰椎性别判定以多项指标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电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观察电击后血管病理改变的规律及特点 ,探讨其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电击伤 (死 )的价值。采用Wistar大鼠复制血管电击伤模型 ,通过HE、GS、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和α actin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电击后不同节段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 :(1)电击后血管的损伤范围和程度均较其周围大 ;(2 )电击部位的血管常发生全层凝固性坏死 ,血管周围骨骼肌、脂肪细胞广泛坏死 ,大腔隙形成 ;距电击部位越远损伤越轻 ,血管损伤局限于管壁中内层 ,而血管周围组织相对完好 ;(3)光镜下 ,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坏死、脱落 ;平滑肌肌浆凝聚 ,呈嗜碱性 (异染 ) ,胞核深染 ,扭曲伸长呈栅栏状排列 ,细胞内外大量汽化空泡形成 ,肌层中弹力纤维减少 ,网状纤维相互融合增粗、断裂 ,呈串珠状改变。TEM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不同程度肿胀与扩张 ,甚至空泡化改变 ,平滑肌肌丝溶解 ,形成低电子密度区 ;汽化空泡边界清楚 ,无膜性结构 ,内无细胞器 ;SEM下见血管壁及腔面粗糙大小不等的腔隙形成 ;(4 ) 2 2 0V组血管的病理改变与 10 0 0V组相同 ,只是损伤程度较前者轻。电击后血管的病理改变是电热效应与电场作用的共同结果 ,血管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一种确证电击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尿中吗啡的氮磷检测——气相色谱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尿中吗啡的简便快速、灵敏可靠的GC/NPD分析方法。方法样品尿加内标烯丙吗啡,酶或酸催化水解,氯仿-异丙醇(9:1)液液提取或GDX403树脂固相提取,BSA衍生化,HP-5柱和氮磷检测器进行分析。结果 提取率62%~85%,检出限1.2~3.1ng/ml,线性范围20~2000ng/ml,回收率(97%~99%)±(6%~9%)(Mean±cv,N=5)。结论 方法适合于实际案件中尿样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7种一氧化碳中毒血样分光光度含量测定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方法用空白血添加一氧化碳配制不同浓度的样品,采用双波长法、还原法(3种)、切线法和导数光谱法(2种)进行检测,对各种方法线性范围、重现性和操作中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考察,并用实际案件检材验证和比较。结果还原法一在30%~70%、还原法三在20%~100%,其他方法在20%~7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本浓度超过或低于50%,采用切线法有一定误差;导数法及还原法三因需要制备CO饱和样本,操作略微繁琐,但导数光谱法计算结果准确性好。结论几种方法均可用于一氧化碳中毒血的检测,实验结果可为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两种微量血痕的 MN 血型检验方法。1.低温减压解离法的要点是:(1)剪取0.3~0.5cm 长的血痕纱线,用甲醇固定并分离;(2)置凹玻璃板凹内,加适合于检验血痕血型的抗 M、抗 N 血清;(3)在负压760mmHg 环境中吸收20分钟,再置4℃环境中吸收20~30分钟;(4)将凹玻璃板置冰块上用冷盐水洗涤血痕纱线;(5)吸干洗涤过的血痕纱线,滴加0.5~1%相应型的红细胞盐水悬液,减压解离20分钟;(6)用镊子夹起血痕纱线放在有两滴盐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7)室温20分钟后,用显微镜观察。2.载片热解离法基本同第一法。不同点如下:(1)经洗涤后的纱线置载玻片上,加相应型的0.05%盐水红细胞悬液;(2)在56℃环境中解离10分钟。本文还测定了低温减压解离法的灵敏度,并对其室温解离原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Li Y  Luo HB  Song YH  Chen X  Long B  Chen GD 《法医学杂志》2007,23(5):338-341
目的获得D11S4951、D11S4957、GATA193H05、D2S2951、D6S2421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并分析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成都地区汉族群体无血缘关系个体的静脉血,EDTA抗凝,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应用PCR技术,扩增上述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型。结果5个基因座在中国成都汉族人群中分别发现了7、10、8、6、8个等位基因,5个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别为0.743、0.772、0.833、0.650和0.800;非父排除概率分别为0.497、0.549、0.662、0.356和0.599;个人识别几率分别为0.863、0.912、0.947、0.829和0.931。结论5个基因座在中国汉族群体中具有法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溺死的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20例已知生前入水尸体,11例已知的死后入水尸体和2例陆地死亡尸体。在每个肺叶各取3个切面,每个切面用扫描电镜取样台胶面与肺叶的切面充分接触,另在落水地点取水样一份,进行对比。扫描电镜取样台胶在切面上充分接触后封闭取材盒,真空干燥后,直接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20例生前入水尸体在肺组织中均检出异物颗粒,并且与对照水样中检出的异物颗粒相吻合;而死后入水的尸体和在陆地上死亡的尸体肺组织中均未检出明显的异物颗粒,3者比较P<0.0001。在肺组织支气管切面中,生前入水的20例中有15例检出异物颗粒,在边缘肺切面及中间切面中分别有13例检出异物颗粒,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肺脏内异物颗粒取材方法准确可靠实用。对综合判断案件的性质,判断溺死尸体入水地点的具有积极意义。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检验中的污染问题。腐败尸体对检测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circumstances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amongst nonoverdose completed suicide, 1436 consecutive cases autopsied at the NSW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over the period 1/1/1997–12/31/2006 were analyzed. Substances were detected in 67.2% of cases, and illicit drugs in 20.1%. Alcohol was present in 40.6% of cases. 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positive for alcohol, cannabis, and psychostimulants, and females for pharmaceuticals. Illicits were associated with younger age. Alcohol was most prominent amongst toxicity cases, as were opioids, psychostimulants amongst gunshot cases, and pharmaceuticals amongst drownings. Cases in which drug and alcohol histories were noted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substance detected. Alcohol was more common where a suicide note was left and where relationship problems were involved. Pharmaceuticals were more common where a previous attempt was noted. Licit and illicit substances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even when the method does not involve drug overd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