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及其蕴涵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兼具文化属性、精神属性、商品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身,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生成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在其意识形态性表达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虚假的需要"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伯明翰学派则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具有多种解码方式,从而构成了对文化霸权的争夺。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文化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表达和功能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其中,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大众文化所显示的弱意识形态性、非强制性等特点,对新时期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回应大众文化发展的挑战,并从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及其评价市场机制是大众文化产生的内在根据。改革开放为市场机制合法地进入我国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并直接催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众阶层,这是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成为大众主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原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具备了必要性。“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有了可能性。“文化商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必须从大众文化控制权的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在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学艺术公共话语的角度,论述了在艺术精神中体现出的人格内涵,并阐述了人格建构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知识精英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冲突与交叉,建构现代人格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梳理和借鉴西方一些思想家有关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研究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以民间文化丰富大众文化,以现代化的手段发展大众文化,从而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以实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邹桥 《青年探索》2014,(4):89-92
高校共青团的发展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代沟、文化贫血和文化距离上。文化代沟表现为传统文化供给与现代文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文化贫血表现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价值冲击,高校共青团价值土壤稀薄;文化距离表现为高校共青团的行政化、工具化,共青团系统分化出中心文化与半边缘、边缘文化,团的青年基础弱化。高校共青团的科学发展,客观要求共青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互喻;要求共青团大众文化精英化、精英文化大众化;要求共青团去行政化、去工具化,建设服务型团组织。  相似文献   

8.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中提出了倡导“大众文化”的观点。怎样正确理解这个提法,准确把握大众文化的指向,明确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大众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精英文化、先进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等的区别至关重要。(一)一般来说,大众文化的指向是对应于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归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创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而作为电子媒介的电视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的象征系统。肥皂剧,这一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视节目形式,以其鲜明的特点,反映着大众文化与电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薛亮 《人民论坛》2013,(8):202-203
毛泽东时代的大众文化也是通过“大众话”来“化大众”的文化,而20世纪以来西方兴起的大众文化则是建立在经济发达基础上的大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波及中国,中国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的大众文化实现了主体及内容的转换,这一转换具有创造主体多元化、构建现代性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依赖于市场机制,但大众文化不能完全听任市场机制的摆布。否则,原本作为文化与大众之间联系纽带的市场机制,反而又成为文化与大众之间疏离、隔绝的屏障。请看——  相似文献   

13.
今天,恐怕谁也无法否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现实。作为当代中国产量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仅在塑造普通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在塑造和巩固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众文化领域的畸型与混乱,也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此,加强大众文化运作规律研究,提升大众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大众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和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藉以建构的重要动力和机制,并为审视这一新的文化形态的价值提供了坐标。  相似文献   

15.
李朝阳 《前沿》2011,(3):191-194
由于大众文化信奉快乐哲学,其文本相对通俗易懂甚至肤浅平庸,而这和当下整个社会对文化类型的取向和好感又是一致的,故而大众文化在当下成为霸权文化。然而,随着大众的文化民主意识不断加强,大众文化呈现出某种悖论并因此具备某种自我解构的态势。其中,先锋性的加强将是大众文化在未来的内容和形态上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性质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个重要板块,已成为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藉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三个层面,对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产业化、形象性和视觉化、休闲性和娱乐化的文化性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张谨 《岭南学刊》2016,(4):123-126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瓦尔特·本雅明和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约翰·费斯克两人同样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大从文化,但是二者在大从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的成因以及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众:经验性客体与游牧式主体;大众文化:人机合作与权且利用;大众文化与政治:政治性的文化评判与文化的微观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关涉到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整合社会力量、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凝聚人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的特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导权,要建设好先进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张汝伦谈──大众文化霸权与文化生态危机大众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支配性权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意识,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本能大众文化已成了我们时代又一种以“大众”名义支配大众的权力,它凌驾于大众之上,大众对它却无能为力。更为可怕的是,它不仅支配...  相似文献   

20.
罗小青 《前沿》2010,(1):163-165
大众文化场是个意义的张力场,我们反对非此即彼的论断和文化态度。最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是把大众文化看做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使大众文化场保持开放的向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文化还归其真实面目和本真性。如果选择了一个向度而忽视了另一个向度,必然导致另一个片面性。文化研究就是要如何把两种对立的大众文化观即批判论与赞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其间寻找必要的张力,而不使文化研究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