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杰 《探索与争鸣》2022,(5):67-74+2+178
哲学教育应该避免“规训化”和一味传授哲学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对思想的惊讶能力以及对于惯常知识的反思批判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和回答活生生的思想问题。这种思想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做起,中学阶段应增设哲学课,使学生有阅读哲学经典著作的机会。哲学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改革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种种制度束缚,改变哲学教育中过度程序化的僵化机制,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哲学教育的希望在于哲学教师要具有并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注意貌似相似的思想之间的差异,而不应止步于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即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寻求一条现实人的自我解放之路;马克思主张在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一致性基础上的实践的社会观,反对把自然界和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吴旭 《世纪行》2007,(6):47-48
何谓“软实力”?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时,就是一个较笼统、较抽象,但似乎又无所不包的战略思索框架,所以造成了现今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解读,视角迥异,各成一家之言。阎教授认为,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因此,提升中国软实力,要从提升中国政治实力开始。陆教授反驳说,软实力核心依然是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弱让中国失分”。两住教授都说得非常有道理。其实,正是“软实力”概念的无所不包和模糊定位,使其在各个领域频繁使用、  相似文献   

4.
谭萍 《理论月刊》2006,(5):43-45
本文通过对贝尔纳和默顿的研究纲领的分析,指出两者对科学的社会研究虽然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进行,并且受多方的共同影响,但一开始就表现为不同的特色,默顿是在批判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科学社会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应用哲学的研究要求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应用哲学的研究和建设推动了哲学的研究和建设,具体地说就是哲学的对象不确定的状态会由于应用哲学的发展而逐渐确定下来。因此,应用哲学的研究和哲学的研究是互相推动、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我国二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反思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白彤东 《探索与争鸣》2024,(3):74-81+178
孙向晨教授在《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中提出现代中国乃至理想社会需要保有个体与亲亲这双重本体,此种对亲亲在中国文化中本体论地位的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嫌。哪怕是在儒家哲学内部,也有对家的不同理解,哲学家应该做的是从规范角度构建家哲学。在这一点上,张祥龙和张再林教授试图给出更加充分的家的形上学。但这种努力无法在现代社会多元的事实面前拥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薄版本”的政治哲学。在这个视角下,孙向晨对个体观念的独特性及其西方来源的论述有太强的形上学意味,而一种对现代性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个体观念的普遍根源,并探求个体真正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却被不少人边缘化,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哲学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完成哲学革命的马克思的哲学,其当代价值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德峰。支部生活:您曾把哲学在当代的主题概括为“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如何理解?王德峰:要寻找家园就表明当代人无家可归。作出当代人无家可归这个对当代文明状况的判断,是因为看到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式是资本的运作和资本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颜佳华  ;王升平 《求索》2008,(2):88-91
法哲学是对法生活的哲学反思,行政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相对于行政哲学而言,法哲学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而行政哲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初创时期的行政哲学要借鉴法哲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等,以推进行政哲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有些学者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和谐哲学"的命题,以取代过去的"斗争哲学"。文章认为这样的提法值得商榷。既不能用"和谐哲学"替代"斗争哲学",也不能用"斗争哲学"替代"和谐哲学",正确的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言转向,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论发展为现代哲学存在论。语言是一种符号,属于作为信息中介的媒介,语言转向也可看作是符号媒介转向。通过对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的存在论分析,得出现代哲学存在论是媒介存在论。媒介存在论对应于媒介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就是媒介哲学的第一阶段——符号媒介哲学。符号不能单独存在,技术人工物作为符号的载体,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符号。未来哲学的发展将继续追问语言符号的载体——媒介技术,进入媒介哲学第二阶段——媒介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作为主要供干部使用的哲学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在哲学教育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该书关于哲学本质、哲学研究对象、哲学体系、实践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等问题的论述,在哲学创新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提出了哲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5.
也谈“什么是哲学?”——与汪信砚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信砚教授的哲学定义把哲学归结为价值论,是离开哲学的历史性、问题性、学派性的结果。现当代哲学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面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以其答案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学术旨趣。现当代人文学科在事件和规律即人文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文学者主张研究事件的个别性,否定史学、文学、哲学的规律论内涵,另一些学者则主张从事件中探寻规律,又以规律论去解释事件。应区别不同的致思方向,不能认为文德尔班的致思方向是唯一的。现当代哲学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哲学是反思的,应当尊重黑格尔的反思论。汪信砚教授的反观说,肯定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却又在哲学定义中排除实践论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前门推出、后门引进的逻辑无奈。现当代哲学还关注人学的研究,以人的未完成性来否定人的现实性,是非科学的人学观。本文在作了上述四点辨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作为学科的哲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国外的多中心治理和合作网络理论对我国的研究有借鉴意义,但要注意这些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该课题,应从相关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框架入手,着重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建立多中心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和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作为反思之反思,其主观意图是深度挖掘包含于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中的理论意蕴。我们的目的不是排斥那种具有悲观性人文主义者的技术哲学,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技术。构建一个合乎我们时代的技术观,合理地处理好自然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由技术而引发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8.
“分工与分配矛盾”的思想,既准确把握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质,同时又精确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研究中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关键;而“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但具有矛盾发现的历史现实性意义,而且更具有矛盾分析的逻辑动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性,毛泽东早已作过透彻的阐述。但是“七一”讲话重提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对此,要联系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方能深刻理解。同时,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命题,还必须注意克服淡化远大理想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