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忡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准则和依据,积极探索现代公安教育新路子,为构建跨世纪公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明确目标、锐意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素质教育.二是上学历层次,重实践锤炼,重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推进“三制”、强化“三实”,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四是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全力推动素质教育.五是重高科技,拓新路子,铺筑现代素质教育实现途径.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其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强警” 战略,为公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对《刑法修正案(九)》的进一步细化.《解释》数额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严而不厉”的理念,“数额+情节”模式的进一步细化使得法网更为紧密,而罚金刑的运用使得刑罚体系更加合理化.但《解释》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贪污受贿罪共用同一标准的尴尬,行贿罪与受贿罪处刑的不协调以及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等未作同步调整的遗憾都需要在之后的司法活动中进行修正完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赋诗”。《左传》及《国语》中,有许多这类的记载。所谓“赋诗”,按郑玄的解释,“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作新篇”或“朗诵古诗”。在外交活动中,多是后者。所诵的诗,是当时广为传诵,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来,大都可以从今本《诗经》中找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是“逸诗”。按类别说,多为“雅”诗,而以“小雅”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是个有价值的观照点.其中的使君历来被视为影响主题的决定因素,有人认为他是揭露对象,有人则认为本诗是通过罗敷对他的“面对面斗争”而歌颂她“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甚至有人视为“严肃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文学批判所依据的是作品提供的形象,形象活动的背景是要看的,但不是从史料中寻找脱离形象分析的解释依据.《陌上桑》中的使君,始终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在特定的场合见了特定的美人而惊异并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两课”教学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挑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方法要改革,要注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要改革,要突出革命性与思想性、要突出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要突出毛泽东思想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刑法解释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位阶关系,包括适用位阶和效力位阶.适用位阶遵从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的解释顺序.在效力位阶上,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具有决定的意义.具体在运用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时,应当采用后果考察的方法,坚持语义容忍性、逻辑融贯性、价值合理性三个解释向度.以此位阶解释“武装掩护走私”:“武装掩护走私”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适用所有的走私罪名,只是在量刑上适用《刑法》第151条第1款规定的刑罚,解释应当明确三个量刑幅度所对应的具体情节,司法实践中死刑的适用原则上仅限于保留死刑的几个走私罪名.  相似文献   

7.
学术信息     
“人权原则”对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杨闯教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发表的《“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对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一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人权原则”、“民主原则”等国内政治原则运用在国际关系中,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8.
关于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天然孳息的归属,《物权法》与《合同法》的规定存在冲突.从解释论出发,我国的所有权保留应被定性为“契约的附停止条件”,我国的天然孳息归属规则采用的是“结合主义”.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天然孳息的归属仍应采“交付主义”,《合同法》第163条于理有据、规定合理,仍可适用.当涉及第三人时,孳息的归属则需要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和中国两国在文化和习俗方面都有许多共融之处。虽然在客观国情上的差异,使得两国在教育模式的选择、发展状况上各取所需。但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两国的教育产生了新的碰撞,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产生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加坡教育政策中“因材施教”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实施状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尝试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间”者,按《间书》解释说:“谍即间也。”《说文解字》解释说:“谍军中反间也。”《太公六韬》说:“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周礼·秋宫》说:“若今刺探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间”就是间谍、特务、情报员。用“间”工作就是秘密情报工作。因为“间”在军事斗争中占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有关情况。根据新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将适用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进行定罪。  相似文献   

13.
电影《小时代》的火爆上演,“开学季”变成“烧钱季”的社会热议,又一次引起人们对青少年财商教育的关注.近几年一系列数据所显示的我国青少年财商素质偏低,我国财商教育相对滞后的现实,无不提醒着我们加强青少年财商教育已刻不容缓.期待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切实加强青少年的财商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李白《静夜思》家喻户晓,广为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其中“疑”字,各选本均无注,初中语文第一册也未加解释。某些参考资料和赏析文章随文解释为“怀疑”,这是不准确的。按:“疑”字有“若、如、似、好象”等义项,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常作比况助词。《康熙字典人《中华大字典》等工具书中都有这种解释。今人徐仁甫《广释词》和王搭《诗词曲语辞例释》两书中也均有“疑”字的这种义项,所言甚详。兹再补数例:骆宾王《畴昔篇》:“舟移疑入境,掉举若乘波。”又《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云疑上苑…  相似文献   

15.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新《合同法》是对原合同法“三分天下”制度的扬弃,是一部优秀的法律。作者在论述中对“非物质损害赔偿”、“合同解释”、“情势变更”等司法运作中容易产生歧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解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条时,应结合该条例确立的审查机制进行利益衡量,同时,要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相协调.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界定“政府信息”的范围,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林松 《工会论坛》2000,(3):56-5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就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呢?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已成为历史托付给我们的重任。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功能。在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注重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方法论等思想教育 ,数学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已成为义不容辞的任务。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渗透辩证法、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教育的体会。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辩证思想 ,渗透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中“第老的”一词表示的排行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和研究。一般认为“第老的”解释为“排行最小”的比较恰当。通过对方言和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可证明“老”为“二”的方言词音记录形式,“第老的”就是“第二的”的解释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