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91年7月27日,国家科委办公厅、国家计委办公厅、国务院生产办秘书局联合发文成立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该组由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地矿部、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的有关专家组成。研究组将从事灾害评估、减灾立法和预案及减灾工程等研究,为减灾工作提供咨询,并协助两委一办组织年度灾害预测及有关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
简述中国减灾事业的成就与展望高建国(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一、历史的回顾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减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就召开了全国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安排减灾工程,提出“预防为主、防救结合”、“不饿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自然灾害评估及综合减灾对策系统》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周建国(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我国自1989年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我们很高兴又有机会和来自挪威...  相似文献   

4.
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共同组织召开的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于1997年11月19~22日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吉本斯博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家科委副主任邓...  相似文献   

5.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3):56-57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共同举办的“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6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研讨会的包括15个发展中国家、11个捐助国和16个国际组织的外方代表共60余人。中国的代表来自有关部委、十个省市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近60人。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向研讨会发来贺信(全文见本刊)。他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确立了减灾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高度评价联合…  相似文献   

6.
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中美会议主席联合报告(1997年11月21日,北京)认识到中美两国开展防灾减灾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在1997年3月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美国副总统阿尔伯特·戈尔主持的中美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双方商定召开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中华人...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组织有关专家对水问题进行研讨为配合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探讨山东省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及其带来灾害的对策措施,山东省救灾协调小组和山东省灾害防御协会于1997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泰安召开了“山东省水问题研...  相似文献   

8.
“减灾、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孟加拉国召开由亚大地区农村综合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英联邦秘书处共同组织的“减灾、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研讨会,于1997年12月8日~12日在孟加拉国召开,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  相似文献   

9.
1989年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国际减灾日”。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1995,5(2):4-5
面向21世纪的北京要大力开展综合减灾研究与管理──北京市副市长段强在北京减灾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94年12月8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北京减灾协会成立大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参加会议,并愿同全市及中央各界专家、学者为腾飞的北京建设创造安全少灾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1994年5月27日在世界减灾大会上通过世界减灾大会于1994年5月23日─27日在日本横滨举行。认识到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正在迅速增长。回忆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大通过了在...  相似文献   

12.
孟天明 《中国民政》2012,(10):49-49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贵州省综合减灾规划(2007—2015年)及省减灾委、省民政厅防灾减灾工作安排,毕节市采取示范引路、任务分解、重点先建的办法于2009年到2012年间,在自然灾害隐患较重的村(居)率先创建了42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11个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认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9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共同组织召开了1999年我国水旱灾害预测会商会。中国气象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减灾委专家组、三委自然灾害调研组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等13个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全球的共同努力,有效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十年来,联合国有关方面在推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高度评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确立了减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89年4月成立以来,在制定国家的减灾规划和减灾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  相似文献   

15.
许厚德 《中国减灾》1999,9(3):58-60
1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防灾的收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认为确定国际减灾日主题并组织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各行各业民众的减灾意识,使他们能够抵御他们的国家和社区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组织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地方的减灾能力,以及增强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广大范围对减灾的承诺。每年的主题活动在当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达到高潮。199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全球统一是10月13…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0月13日)同志们:今天是“国际减灾日”。我们围绕“减灾的效益”这个主题,共同回顾和总结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我国开展减灾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展望今后一个时期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现就我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作个简要回顾,并谈几点意见。1 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最近十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到6%。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减灾工作,把它作为实现国…  相似文献   

17.
世界减少自然灾害会议──21世纪更为安全的世界目的世界减少自然灾害会议是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组织的,并由日本政府作为东道国,将于1994年5月23日至27日在横滨举行。减灾十年是1987年12月通过的联合国大会决议发起的,其目标是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纪要(1994年1月12日)1993年12月11日上午,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李贵鲜主持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第四次全体会议。民政部部长、减灾委副主任多吉才让宣读了调整后的减灾委...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2013年年底以来甘肃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减灾委专家和主要涉灾部门历时4个月,深入7个市、35个县(部门),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研。调研组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要求,在综合分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9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多灾地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联合国大会决议在全球开展国际减灾十年(IDNDR)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并成立了以田纪云副总理为主任、有三十二个部委(局)参加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减灾委),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了切实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的严重危害,我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减灾项目就是其中重要部分。近年来,由国家计委、国家减灾委、国家科委、国家防汛总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各部委(局)和各省市,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组织并实施了大量减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减轻我国自然灾害起到重大作用,也将是我国人民为国际减灾十年献上的厚礼。木刊为了交流这些项目,促进我国减灾事业,也为关心这一事业的各级领导、各行业专家、各方面人士了解情况,投人减灾事业提供线索,亦为促进国际交流:特从本期开始开辟“减灾项目”专栏,逐步介绍有关减灾的重要项目。欢迎承担减灾项目的领一导、专家跃踊来稿,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