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淮》2008,(7)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明确要求,安徽要发挥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质监部门作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部门,应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履行自身职能,全力服务泛长三角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
《江淮》2008,(5)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最大限度共享区域分工和合作利益,已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的基本取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省坚持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期间,明确要求我省要发挥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做泛长三角合作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各个层面寻求最大共识,努力构建全新的合作机制,推动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相似文献   

4.
《党史纵览》2010,(3):F0002-F000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橱起点燃了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正一、蚌埠市基本概况随着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和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将蚌埠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蚌埠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蚌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  相似文献   

6.
《江淮》2008,(9)
近年来,我省从省情出发,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步伐,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从我省旅游的现状来看,发展还很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分工,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加速融入长三角 实现滁州新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2008,(5)
滁州是泛长三角的前沿地带,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和先行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央已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当前,我们要以深化滁宁合作为重点,加快与南京及长三角的全方位对接,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优化整合资源,构筑优势,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合作明显滞后隰观念、定位、体制、分工四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滞后隰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9.
安徽经济发展呼唤现代化大城 市,更呼唤形成组合拳的现代化城 市群的支撑和依托。在新一轮的发 展中,合肥、芜湖、安庆“金三角” 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其理论和现实基 础,更有实践的价值,切合安徽实 际。这一区域聚集着安徽大量的国 土、人口和经济总量,具有较强的 经济实力,同时又毗邻长三角、泛 珠三角,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加快 发展合芜安“金三角”,对促进我省 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的工业产业结构同构化与以分权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大背景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对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程度进行判断虽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同构化所反映出来的制度缺陷问题,及长三角区域进行产业分工所必要的制度环境问题。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层面分析区域产业同构化问题的制度成因,能够触及区域产业分工背后更为深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为代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先发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推动区域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基本形成了区域互动的良性循环。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虽然提出概念的时间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确定京津冀经济圈重点合作领域,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北京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智力资源丰富;天津工业基…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区域党建一体化不仅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建新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实难题的重要举措。当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毗邻党建等区域党建一体化实践形态,这些创新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红色资源和党建力量分布不均、区域党建一体化规划仍不完善等困境。对此,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长三角区域党建联动;统筹长三角红色资源,调动长三角区域党建力量等路径,推动长三角区域党建一体化,从而带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商务部官网日前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第93条"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中提到,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形扩大到其他地区。全面深化试点地区为北京等28个省市(区域)。  相似文献   

14.
经济瞭望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的第四增长极。这一定位已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同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这篇文章会做得很大。温家宝总理在广西考察时指出,  相似文献   

15.
梁曙霞 《唯实》2007,(4):64-67
从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上看,跨国公司将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作为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提出南京应对外资区位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不断发展形成的中国经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还需要依靠另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从全国来看,有多个区域有实力来争夺这个第四级,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部地区强有力的支撑,"中三角"的崛起必然会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中部地区构建"中三角"城市群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相似文献   

17.
李娟 《理论导报》2014,(1):32-33,36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不断发展形成的中国经济三大增长极,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还需要依靠另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从全国来看,有多个区域有实力来争夺这个第四级,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部地区强有力的支撑,"中三角"的崛起必然会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中部地区构建"中三角"城市群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两省一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先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长三角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基本因素和区域竞争力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启示:在经济聚合中寻求经济互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搭建人才资源的运作系统,优化结构,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进行区域内环境整合,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2010,(9):8-8
近日,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在杭州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了“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这标志着银川被列入西部大开发后10年重点经济区。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负责人说,西部开发前10年已确定关中天水、成渝、北部湾三个重点发展区域;后10年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已明确“呼包银”作为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分工是现代国民经济十分突出的特征。一般认为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 ,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①。马克思所指的“地域分工” ,即区域分工。所谓区域分工 ,是指一国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 ,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 ,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 ,以图增进区域利益。区域分工有其自然基础 ,但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