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乡下去"(又称"见鬼论")。这是一个重要历史史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至今社会上有的假想妄论,有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甚至于有的农林高校的教育和管理者  相似文献   

2.
秦德君 《廉政瞭望》2010,(13):70-70
领导场上是两种人,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则是大领导。这主要指人不同的格局气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理论上的私有化主张有各种各样,其主要为:一是,有的文章猛烈抨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说:“社会主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普遍化,是狂想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有的文章猛烈抨击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说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二是,有的文章提出把国有财产分给“每个选民”,说:“产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是组成任何形式的财产权利的基础。”据此,文章主张“将财产权利还原为个人权利”,“‘细分’公有权”,“每个选民都拥有一份排他性的财产权利”。有的文章提出“公民产权本位论”,认为公民产…  相似文献   

4.
这次“三讲”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全面贯彻、自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有的领导班子不团结,甚至一二把手势不两立,搞“窝里斗”,“台上握手,台节踢脚”;有的一把手独断专行,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决策和用人问题上个人说了算;有的领导班子缺乏相互监督和批评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5.
龚维斌 《党课》2010,(20):74-76
“官油子”长袖善舞,精于作秀,拙于做事;“官油子”乐于谋人,短于谋事;“官油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官油子”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官油子”好大喜功,光说不做;“官油子”两面三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官油子”神通广大,无功受禄,平步青云。  相似文献   

6.
理论广角     
关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德育首位论、德育保证论、德育服务论、德育全方位建设论和德育发展论。 德育首位论 邓小平认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育的首要地位首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任何历史时期的学校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刘上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道德建设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人们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有的人认为,当前道德在某些方面的“滑坡”,主要是由于发展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确实给道...  相似文献   

9.
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由于这一问题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因而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研讨,有的学者提出必须突破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传统劳动价值理论”,承认生产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一切要素都创造价值,确立“生产要素价值论”。对此,中央党校陈文通教授发表了不同看法,现刊登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贤士荐相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8):53-53
战国时,魏文侯继位后,励精图治,但魏文侯在选任谁做宰相的问题上颇费思虑。一次他问大臣李克说:“古人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择良相,现在我不知道是选魏成子还是翟璜做宰相,你看这二人谁合适呢?”李克说:“臣才疏学浅不能深论,但是观察人的方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做百姓时看他以何人为友,富贵显达时看他向国君举荐何人,  相似文献   

11.
耳闻目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 ,常使人生发出“好经就怕歪念”的感慨。减员增效这个经好不好 ?当然好 ,可是有的企业的领导者却从个人好恶出发 ,该减的不减 ,不该减的却让下岗 ,职工因此心不平 ,气不顺 ,说这是大白天见鬼———怪事。试想 ,经这样个念法 ,能增个什么“效” ,不滑向倒闭的绝境才怪 !招商引资这个经好不好 ?好嘛。有人用词文雅一点 ,说这是发展经济这一时代主旋律中一个最强劲的音符。可是 ,去年却从某地传出了“以官引资”的奇闻 :“凡投资上千万元纳税百万元以上的可奖励副县长 ;投资百万元以上纳税十万元可当副乡镇长”。而…  相似文献   

12.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党对社会主义“空想论”的三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党对社会主义“空想论”的观点曾经有过三次明确的批判,这就是建国前后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大跃进”时期对人民公社问题上超阶段“空想论”的批判以及十三大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空想论’的批判。三次批判,留给人们多方面的思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反对平均主义等,都是我们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忽然结束,两强均衡的世界,突变为一强独霸的单极世界。于是,“人类向何处去”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此后,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四种理论对新世纪作出不同的预测。一是“国家主义论”,即“进攻性现实主义论”,约翰·米尔斯海默是这一理论的代言人。他认为,冷战结束后.国家主义将盛行,各国都以各自的方式,追逐各自的利益,整个国际关系.将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二是“历史终结论”,这是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论用人的很多话,现在读来仍很有味道。如有的说:“夫尚贤,政之本也。”有的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有的说:“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这些都强调了任人惟贤。孔子就曾回答过如何解决民众不服气的问题。他认为,“举直则民服。”确实是这样。如果给无功无能者封官加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哲学界一直有论者在批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哲学命题,并同时提出了“一分为三”论。据论者称,作为哲学命题的“一分为二”是“有缺陷的”,需要以“一分为三”论“补充”、“纠正”之;有的则进而论证只有“一分为三”才是科学的;他们甚至把“一分为三”论奉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呼吁人们用“一分为三”论去观察、认识、分析、改造世界。我并不愿意怀疑“一分为三”论者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愿望的真诚,但是我以为,要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诚愿  相似文献   

17.
乔新生 《廉政瞭望》2014,(24):48-48
最近,围绕着反腐败绩效评价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如“大老虎反扑论”、反腐败“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等,这些观点是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反映,同时也启示我们,对我国反腐败进行绩效评估,需要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7月31日,四川定向招录培养1852名政法干警笔试正式开考。在拿到最考水平的“申论”试卷后,不少考生顿时傻了眼:“大题竟然是论‘雷锋精神’,我准备的热点问题一道也没有考。”“太出乎意料了,这个题看似简单,但要拿高分太难了。”有的考生足足想了半个小时才下笔;有的考生不知如何作答。看来,“雷锋精神”这个看似已经老掉牙的题目,着实让考生们感到很意外、很发懵。  相似文献   

19.
论迷信流行的根源□毛建儒《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封建迷信的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村经济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特别在粮食生产上还有许多模糊认识,如何走出粮食生产的误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当前,在粮食生产的理论上有三种误区,一是“传统论”的误区。一部分同志看来,即现在再抓粮食生产,就是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开放意识不强,是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圈子的表现;二是“过剩论”的误区。有的人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仅从报刊杂志上的典型报道中,盲目地得出粮食过剩了,过关了,满足了的结论;三是“过头论”的误区。有的人认为,粮食生产在工作上已经抓得差不多了,在这方面的功夫也下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