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瑞 《学理论》2010,(12):81-82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社会平等。而要构建和谐社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可以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促进社会结构均衡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角度给予考虑。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最终是实现和谐社会理性与情感的回归,也就是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2.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表现为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财富的殷实富足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包括系统和谐理念、渐进和谐理念以及科学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与社会学的产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处。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团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涂尔干对两类社会团结的界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王光荣 《理论导刊》2007,(11):57-59
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我国的城市社会学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和谐社会规律、构建方法、步骤和机制,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和城市社会学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的性别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理论导刊》2007,(12):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自从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题以来,社会学、哲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理论见解,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目标,而这个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即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从其不同层次来看,有个人和谐、单元和谐、地域和谐和社会和谐,分别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乎天理人情和历史规律,同时必须明确"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汪早容 《学理论》2012,(22):20-2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的情况下,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缺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针对社会现实,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等方面多角度培养社会主体的和谐能力,增强自身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推动科学发展才能为化解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利条件,为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调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蕴涵着社会成员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思想。当前社会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嫉妒心理、浮躁心理、冷淡心理和功利心理等。这些社会心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应该重视对民众社会心理的调适。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文化和谐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文化和谐内在地控制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实现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就文化系统而言,需要在继承弘扬、交流融汇、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生态平衡中实现多元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大众共享。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党的领导与国家之间、党的领导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为基础,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发展并不能自然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为"科学性"所规定,才能实现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因为只有通过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锦辉 《求知》2009,(4):45-46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辩证统一说。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统领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谋求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实现性别平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真正推进和实现两性的协调发展,增大社会和谐的总量.性别平等,是社会公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项."五个统筹",理应成为考量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5.
保跃平 《学理论》2008,(4):31-32
和谐社会的制度背景已经建立起来,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社会秩序、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为基本研究主题的学科,应当而且必须结合这一背景,开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建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走出一条社会学发展的本土化之路。本文试图在这一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对和谐社会制度背景下的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乡村治理是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袁琳 《理论导刊》2007,4(6):31-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应着重从三个层次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生产力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和谐的程度。人际和谐文化引领着人际和谐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对人际和谐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人际和谐文化的内涵,明确人际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人际和谐文化建设,为人际和谐奠定文化支撑,加快人际和谐的实现,从而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司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各级政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以和谐司法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平安城市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维护城市社会安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把和谐心理建设纳入平安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去思考,加强心理疏导工作,采取适当的心理释放,促进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谐,从而保证城市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