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欣 《前线》2005,(10)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待人、接物、行事,都有约定或俗成的规则可循。明明白白写在书面上,公之于大众中,让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诸如法律、法规、制度、纪律、道德准则以及一些健康的行规民俗等,称之为“显规则”。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催生剂、凝聚液、润滑油、约束线。与此对立,还有另一种规则,它以特定行为和轨迹,力图绕过“显规则”,替代“显规则”。它难以启齿,心照不宣,不能摆在桌面上,却半明半暗地广为流行,颇具隐蔽性、传染性,迷惑性和破坏性,人们称它为“潜规则”。“潜规则”带有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陈兴立 《探索》2011,(4):17-2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求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照法律要求,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潜规则”作为非正式法律制度,与法制化要求相悖,它的存在,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彻底打破法制建设中的“潜规则”障碍,就要从源头着手,梳理清法律法规显规则与“潜规则”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做好不同性质“潜规则”的禁绝、约束、引导和转化工作,消除“潜规则”存在的社会土壤,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3.
潜规则是相对于以法规为核心的显规则而言,又严重侵蚀显规则权威的成例。在我国地方行政行为中,潜规则的滥用是行政失序、失效的主要乱源。整治潜规则是实现法治国家、依法行政和有效行政的一条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4.
实现党内和谐必须破除党内“潜规则”。党内“潜规则”现象的存在和运行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公平正义价值、党内忠诚友爱关系、党内充满活力局面、党内安定有序状态以及党内党外和谐关系均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成为影响和制约党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破除党内“潜规则”现象,一要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制度治党理念;二要严格依章治党,充分发挥党内“显规则”功能;三要自觉接受监督,大力推进党内事务公开。  相似文献   

5.
单宝 《唯实》2007,(7):24-27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则。它是破坏社会正常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毒瘤。潜规则的社会温床是人情关系社会,它是显规则缺位或失效的产物,其本质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治理潜规则,既要加强道德自律,更要完善体制和机制,依法治理潜规则。当前,尤其要反对商业贿赂,打破行业交易中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观点集萃     
《当代贵州》2007,(24):6-6
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唯GDP的百强县评比,该停!;防通胀已成重大民生课题;便利是衡量城市的一个标准;“中国制造”≠“廉价制造”。  相似文献   

7.
观点集萃     
《当代贵州》2007,(17):6-6
和谐共事才能干成事;由“补砖头”改为“补人头”;维护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积极作为;莫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禁酒令”半年省4300万的惊人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春华 《先锋队》2011,(8):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规则”,背离“显规则”,追逐不法利益,固守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9.
党内潜规则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连芳 《学习论坛》2007,23(9):28-29
党内潜规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研究党内潜规则问题,有助于澄清党员混乱的思想和言行,确立显规则的权威性。从概述党内潜规则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党内潜规则的主要表现、特点、实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助于制定清除党内潜规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显规则还只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显规则只是为了展现给外界观看,并不能代表企业文化。潜规则才是企业真实的游戏方法,也是更加真实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者从党内潜规则的概念,党内潜规则与反腐败、党内文化建设、党内民主运行、党内显规则的关系,党内潜规则的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等不同角度对党内潜规则进行了研究。对党内潜规则的研究是党建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在研究内容上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若干前沿问题有:界定党内潜规则的概念,分析其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探究党内潜规则产生的根源及危害;针对党内潜规则在党内不同领域种种表现形式,对如何治理这些领域的党内潜规则提出对策等。  相似文献   

12.
观点     
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去年12月,中央组织部和河北省委严肃查处了河北省一名正厅级干部在换届过程中搞拉票活动的问题。这一举措表明了我们党整治选人用人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坚定态度,说明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搞投机钻营  相似文献   

13.
堵力 《党员文摘》2007,(2):26-26
潜规则是相对于“明”或“显”规则而言的.它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是一些人私下遵守、心知肚明的官场陋规,是换届工作中的巨大隐患。其危害有三:一是软化约束。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表面上高喊要坚持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常委会投票表决制,可暗地里,凡向他进贡的干部都被安排当上了书记、局长等。在马德一类人那里。“任人唯贤”敌不过“任人唯钱”这一潜规则,致使党的干部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4.
官场里的规则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明的是党纪国法,要求人人遵守却总有人试图去破坏它;暗的是约定俗成摆不上桌面的“陋规”,要求人人戒除它却往往如蛛丝般捋也捋不掉。做官如做人,只能守一套规则。先哲有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要做一个好官,你就不可能八面玲珑,守住了明规则,必然要打破潜规则;遵守了潜规则,则势必要败坏明规则,二者不能兼顾。说穿了,潜规则就是一种腐败势力,古今皆然,这种潜规则有时甚至超过了明规则。如“不识时务”的县委书记夏一松,初来乍到,当地官员就按照当地官场的潜规则纷纷登门送礼,可夏一松只守明规则,竟将收到的60万礼金如数上缴,这就破坏了当地的潜规则,即使他是县里的“最高长官”仍然被潜规则挤得立不住脚,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还有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本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早已成为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营造大好局面、捞取政绩的惯用手法,可李昌平偏要捅破窗户纸“实话实说”,向国务院上书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所谓“三农问题”,从而打破了一些基层干部遵守的潜规则,按明规则说语办事的李昌平最后也不得不远走他乡……看来,潜规则的力量在一些地方是很大的,反腐败不能不破潜规则。——编者  相似文献   

15.
地方党代表选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第二是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虽然主要是按"显规则"进行,但"潜规则"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潜规则"的存在表明:一些地方党组织与现代执政党的要求还有距离.在推进党内民主的进程上,与广大党员的要求尚不一致,在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方面还需努力."潜规则"存在和运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损害了党章和党内选举条例的权威性,挫伤了广大党员积极性和信任感,又延误了推进党内民主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6.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权谋文化博弈商业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千年文明赓续不变者,唯我泱泱中华。然而,中华文明从发轫之初就走上了专制主义的道路。历史上小农经济以及崇本(以粮为本)抑末(打击商业)政策的影响,导致商品经济及其自由、平等、协商精神的匮乏,大陆型文化的封闭保守,官方助长下的极权主义思潮的泛滥,使专制主义不断得以强化。专制主义的特点就是政治斗争不循规则,不择手段;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显规则;哪怕是“刚性”的法律制度也可被“变通”和“打折扣”。因此,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是儒法互补、阳儒阴法的,即对外宣传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实际使用的却是法家的阴谋权术。由…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2,(1):60-61
周敬青在第11期的《小康》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党内潜规则潜伏在党组织的运行全过程。如:党的意识形态中潜规则的典型表现有,理想信念的“不认主义认实惠”潜规则、政党认同的“不认组织认个人”潜规则等;党内决策和执行中潜规则的典型表现有,“百鸟朝凤”式只唯上不唯下型决策潜规则、“现实利益算计”的“玩程序”型决策潜规则、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潜规则等;  相似文献   

19.
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等。这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倡导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价值观念,奉行"潜规则",违背"显规则"。腐败亚文化的表现是人们习惯于请客送礼,把办事送钱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民求官办事,送钱理所应  相似文献   

20.
权力的流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政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界,有人把社会结构转型称作“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这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指相对于“政府”和“市场”的所谓“第三只手”。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蕴含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总是一个恒变量,它自始至终像一张巨大的无形之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