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定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江苏为例,通过对188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并对一般青少年和在押青少年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个人主观方面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蓝海 《桂海论丛》2001,17(4):90-92
环境和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研究家庭不良环境是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根源 ,从而找出对策 ,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两大方面。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首先从家庭做起。要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育方法,做到德智并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犯罪青少年的解析,揭示了青少年走上犯罪歧途的社会化基础:家庭教育畸形,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需求缺位和情感怪圈;电脑游戏模拟及此过程中的角色领悟偏差;同辈群体同化及群体亚文化的构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离异家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生活在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家庭环境与行为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缺失状况以及上海市在重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举措,笔者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学业或工作中断、家庭环境不良与社会处境恶化。上海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并且开展了家庭辅导与社区关爱活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但青少年犯罪态势依然较为严峻,成为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及原因实证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尤为重要。以新疆南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法和实证调研法研究发现:影响南疆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为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南疆地区的扶贫力度、创新社会管理制度、鼓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及加强司法机构与社区监督机制,以防控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周围不良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不同层面全面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从加强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净化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从而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问题做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工程,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权益保护、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通常在18岁左右形成并逐步成熟,此后便基本趋于稳定。故而,他们如果在18岁前遭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者刺激,就极易出现人格缺陷,而缺乏适时适当的心理疏导,他们的这种人格就极有可能发展成犯罪人格。当然,对于几乎所有青少年而言,家庭环境因素可以说在全部影响诱因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不同的家庭环境可能塑造出各不相同的人格,而家庭结构、其他家庭成员的作用和家庭角色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崇高品德内涵丰富,涵盖了人性"真、善、美"的各个方面。它的形成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周恩来刻苦修养、自觉自律的结果。它的形成对当代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很多启示,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的作用,重视发挥养成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养成的社会氛围;青少年应主动加强品德修养并不断增强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色情犯罪缺陷人格表现为青少年不正确的需求结构、缺乏正确的社会规范意识以及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青少年网络色情缺陷人格生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造成了青少年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方面的缺失,从而造成社会化的障碍,没有将社会抵制网络色情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选择的个体意识,对网络色情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为此,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仍然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盲目性、突发性、结伙性、贪财性和犯罪低龄化。算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心理原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原因。由于个人原因较少,社会原因较多,因此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本对策应是综合治理,即社会对策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日、美三国分属三个差异较为显著的社会环境,生活在这三个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自然隐含了特定的文化预设,对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的研究,已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综合各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认知能力的因素,已从个人智力、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扩展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而且这种影响基本上是长期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无论是从学理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都颇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流动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同时对其流动前后的家庭环境、空间环境、人际交往、亚文化及社会融入程度等进行了比较。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流动前后这些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选择。据此,优化流动青少年流动前后的生存环境对预防其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传播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经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文章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入手,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家庭因素。与此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容纳社会各界对如何处理青少年罪犯的不同意见,在2003年通过了《青少年刑事罪行警惩法案》(YouthCriminallusticeAct,以下简称“警惩法案”或“法案”)。“警惩法案”的一大重点是将青少年罪犯划分为严重罪行者或轻微罪行者。对于触犯严重罪行的青少年,应当严惩不赦;对于轻微过失者,则从宽处置。其实,“警惩法案”对青少年罪犯的双重体系处理手法,是糅合了各种青少年惩治理论而建立的。但是,这些理论之间非并行不悖,实际上它们有时互相抵触,因此其在实施及指导青少年司法政策上,显得矛盾重重。为此,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评述公众舆论如何影响“警惩法案”的制定,同时研究此法案的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在执行法案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疑惑及困阻。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媒体素养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新媒体素养教育也受到了国内外青少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本文在充分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就有关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建构及现有研究不足等问题做了归纳和总结,并探讨了未来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日前,东台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学校、社区、法院调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分析,并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一、重视家庭教育,筑牢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和引路人,对孩子的性格、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父母必须对子女负责,肩负起维护和睦的家庭环境,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对于网络成瘾的定性、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学界和部分社会人士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