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12)
正20多年前,我从院校毕业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第一次休假回家向父亲汇报我的工作学习情况时,父亲问我是否申请入党。我回答说:"比我早工作5年的同事还不是党员,我着什么急呢?"哪知话音刚落,就被父亲严厉训斥道:"难道你也想等5年后再要求入党吗?思想上的落后最可怕!你是一名军人,更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相似文献   

3.
2012年1月15日,我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的一晚,父亲被查出了"急性丙肝"。在医生办公室里,我们等着主任大夫怎么"判决",父亲被告知呆在病房里,不准探听。主任说,病很危险,要么做肝移植,这个得找亲人作供体;要么,做透析,这只是试试看,能否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的母亲和女友在一旁流泪不止。我看见父亲在病房门口焦急地探望。肝移植先没敢做,只是做了两次血液  相似文献   

4.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  相似文献   

5.
葛阿梅 《广东党史》2010,(12):48-48
<正>我的父亲是个普通党员,党龄比我的年龄还大。父亲是个农村生产队的队长,他曾自嘲是"十一品芝麻官",在任期间评比先进,父亲几乎年年都是榜上有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7.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4月30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于2013年底采访了任弼时的小女儿任远芳,她向我讲述了体现父亲战友谊夫妻爱儿女情的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大家亲切誉为"党内的母亲"父亲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坚定地维护党的团结,反对轻易搞"路线斗争",从不偏听偏信,倾力抵制各种"左"右倾错误,因而挽救和保护了许多革命同志免遭迫害  相似文献   

9.
<正>与《党的生活》最初结缘,要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单位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您——《党的生活》。那时,您是"重点保护对象"。父亲的同事用锥子在杂志的左上角小心钻孔,用牛皮纸绳结实装订,然后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就这样,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我的心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即便后来我为生活所累,如蜗牛般负重前行,也要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参差多态,但并非不可捉摸。面对镜头,不管是商贩边算账边回答的"幸福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保障",还是大妈边择菜边自豪地说"幸福是我把女儿给供出来了",不管是新人笑言"幸福是我今天结婚了",抑或是街头艺人口中的"幸福就是人民币多",孩子口中的"吃饱穿暖,不被欺负",每个人都在用个性化的语言述说着各自对幸福的理解,没有大话空话、官话套话,说的是琐事小事,也不乏玩笑打趣,但这恰恰是人们当下状态最直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飒飒的寒风吹落枝头最后一片枯叶,蓦然回首,春去秋来,花落花开,时光在弹指一挥间悄无声息地流逝。曾经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纪检监察战线一晃20多年,也算是名副其实的"老战士",然而在两年前,我迎来了人生至今最重要的工作挑战——"打虎拍蝇",成为了执纪审查一线的"新人"。最近有同事问我,到执纪审查岗位,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挑战。从曾经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这辈子能成为一个音乐人,并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首先要感谢我的家庭.尽管我的家庭环境跟音乐一点儿都不沾边. 小时候,几次听妈妈神秘地跟别人说我是"暮生",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暮生"是出生之前就失去了亲生父亲的腹遗子. 我的亲生父亲是个木匠,在一场战乱中意外身亡.为生活所迫,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改嫁了.继父王崇富是个勤劳、本分的渔民,常年在外奔波劳碌,拼着命赚钱养活一家老小.  相似文献   

13.
正我非常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有个故事说的是: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那个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人一静谧,能静思反省,开  相似文献   

14.
怀念父亲     
正父亲去世一转眼已经五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父亲年轻时,在大车班赶大车,他为人真诚、工作认真、积极上进,很快就担任了大车班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班长"这个称呼伴随了他一生。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山区放羊。一天中午午休时,父亲突感右半身异常不适,一起工作的同志急忙开车送往医院,那时道路坎坷不平、路途遥远、医疗条件差,父  相似文献   

15.
保安副司令成了地下党1938年1月,我的父亲萧中鼎由四川大学上校军训主任教官调任万县地区(四川第九区)保安副司令。因当时保安司令由专员闵永濂兼任,我父亲作为实际上的"一把手",管辖万县地区九个县的民团武装,人称"萧司令"。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我们一家随父亲从山东菏泽巨野县农村到我的第二故乡、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故乡——贵州凯里。到凯里后,我就读于凯里师范附小,我的山东话在凯里人听来有点接近普通话,由于这个小小的"优势",原本踢足球的我被选进了校文艺宣传队。也正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最初的演出生涯。升入凯里师范附中后,时任凯里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文革"期间被划为"走资派"。在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17.
<正>我性格开朗,爱交友、爱笑、爱闹、爱说话,是朋友眼中的"话痨"。2012年,我调到县纪委工作。我的人生从这一年的春天产生了变化。朋友小聚,对我的新工作充满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居于工作纪律,很多问题我不能回答,鉴于岗位职责,很多问题我不可以回答。朋友觉得我"不直道""不够朋友",我觉得与她们相处令我烦心、让我不适,我开始害怕各种聚会。渐渐地,我们互相疏远,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小,我感到孤独。"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我的心情写照。第二年,我开始参与案件查办工作。我参与调查的第一个线索是某局用公款到娱乐场所消费的问题。我和同事对线索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谈话  相似文献   

18.
作为管理者,最高兴的莫过于在对下属布置任务时,听到下属说道:"我懂了。"但是,作为主管,你要了解下属所说的"我懂了"的含义,并准备好应付的具体措施。有些下属回答"我懂了",确实是懂了。这时语调一般诚恳稳重,值得信赖,可以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做。有些下属在说"我懂了"时,是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9.
每次看到父亲寄来的信,我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愧疚感。因为父亲在信中总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问题:孩子,你入党了没有?这话父亲已不止问了10次,可我次次都不能肯定回答。父亲是一名老党员。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0.
有感家风     
正"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记得小时候家里贴着一副《朱子家训》,那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治家格言,虽然我的家风少了母亲的"唠叨",却有父亲的教导,从小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认真踏实。我的家算不上是书香门第,但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思维。记得我和哥哥刚参加工作,父亲曾谆谆教导:做人要本分,要懂得勤俭持家,不能损人利己,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