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槃瓠”(注:“槃”同“盘”,以下通用“盘”。)是苗族的图腾崇拜,或者是部分苗族的图腾崇拜;另一种意见认为,“盘瓠”与苗族无关,把“盘瓠”作为苗族的图腾,是别人栽在苗族头上的,是对苗族的侮辱。我个人认为,对于图腾崇拜的问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一方  相似文献   

2.
在十二生肖纪年中,苗族同胞特别器重牛,认为“牛年”是最为吉祥的年头。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由于历史上苗族没有通行的文字,其历史多以传说故事来“记载”。渔猎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盘瓠”;农耕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水牛。民间相传,水牛与老虎是兄弟,水牛是哥哥,老虎是弟弟,这是经过一番殊死斗争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苗族的盘瓠崇拜问题,长期以来不管是苗族学者还是他族专家,对此均持不同看法,至使盘瓠问题变成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且难以定论的历史课题。笔者认为,对于盘瓠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方能使盘瓠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近几年来,我们对盘瓠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大量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以及现存的实物来看,苗族确实存在着盘瓠崇拜;盘瓠在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让我们从麻阳的实况来看看这一幅民俗信仰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盘瓠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它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南方的有关兄弟民族,诸如瑶族、畲族和部分苗族等,民间也蕴藏着不少的盘瓠神话资料。汉文献对盘瓠神话也不乏记载,丰富的盘瓠神话传说资料,它在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和神话学等学科领域,都颇有研究的意义。本文仅就盘瓠神话的美学价值进行初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苗、瑶族深入西南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远在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时期,有一头毛色五彩的畜狗,名叫“盘瓠”。盘瓠助高辛氏杀犬戎吴将军有功,高辛氏“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其后子孙繁衍,到公元一世纪初的东汉初年,被称之为“长沙武陵蛮”,其居住区域在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这是古代中国南方(中南)地区的一个部落集团,它以犬为图腾,这个犬图腾的名字叫“盘瓠”。这个部落集团出现的时间与我国传说中的“五帝”同样古老;它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湘西“革屯”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1938年,湘西“屯田”七县,以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城(今吉首)苗族人民为主体,掀起了大规模抗缴“屯租”,革除“屯田”的斗争,习称“革屯”运动。“革屯”义军曾连陷数县,遍及湘川黔三省边境,给国民党在湘西苗族地区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促使省府主席何键调离湖南,当局不得不同意“废屯升科”,维持了近一百四十年的湘西“苗防屯政”体制彻底崩溃。苗族人民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7.
盘瓠考述     
盘瓠的神话传说,自汉以后的历代正史、志异小说、笔记、方志诸籍中多有涉及,而且一直广泛流行于南方的瑶、畲诸族中。盘瓠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国原始社会史与南方民族史的研究。但是,如何透过糅杂着兽与人、神与人的传说中,去发掘和探求历史的真实面目,历代著家却往往持有不同的解释,诸见解莫衷一是。为此,本文想就下列四个基本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粗陋看法。盘瓠传说溯源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经过了昭通立足、开拓石门坎苗族教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教会、到滇川黔边苗族地区建立石川教区三个阶段。循道公会在滇川黔边苗族地区传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组织的严密和制度的完善,实行"以苗传苗,以苗教苗"的本土化方针,苗族教区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早期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与滇川黔边苗族的历史处境、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前苗族地区使用的苗文,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稍加修改后的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pollard)和苗、汉两族有关人士为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区的苗族创制的一种文字外,其余地区使用的苗文均是1956年创制并经前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以拉丁字母为其字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创制苗文时,考虑到苗语的方言差别很大,整个苗族不可能使用一种统一的拼音文字,因此才分别给说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龙致光同胞写的《苗语与世界语》一文,开头部分有一个不小的错误。文章简单介绍了苗族及苗语的基本情况后,写到:“正因为如此,1956年创制与改革的苗文就有四种(指国内),其中的中部、东部、西部、即黔东、湘西、川黔滇三种是创制的,北部(即滇东北)苗文是改革的。这些苗文至今仍然在推行着,而且川黔滇苗文早已传出国外,在老挝、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苗族地区正式列入了学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万,居住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故贵州高原素有“苗岭”之称。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三苗”和“蚩尤”的记载,有人认为他们就是苗族祖先。苗族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从黄河迁来”的传说,现在也有“跋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日月神话中传说在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保有最为丰富和完整,其中的“造 日月”、“谢日月”、“叫日月’”等神话传说、反映了苗族先民对远古时期陨石坠落地球现象的记载, 是少数民族远古传说中不可多得的星作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发表《台江苗族的盘瓠传说》一文,我有疑义,故趁去台江看望病友之机,与酒素同志一道于去年冬去台拱寨及张家寨作了调查。在县志办的张德麟同志陪同下,我们访问了年已88高龄的老人(台拱寨王文炎老师的堂叔)。去到他家,用苗语说明来意,他很乐意介绍。老人说:“我年纪大了,头脑不那么清楚,多的已记不得了,只记得‘篓江略’(过鼓社节)是祭‘妹榜妹留’、祭历代祖宗,鼓塘就在背后山腰草坪上, ‘篓江略’是很热闹的”。 次日,我们主张家寨访问。碰巧,在途中就遇见一老太太,她也是86岁高龄了,但很健谈。她说:此地王家才过“篓江略”,我们南东寨和台拱寨王家是兄弟,是一个“江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清水江苗族龙船节来源传说,过去一些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工作。有的人认为“这一神话传说与施洞苗族龙船节的来源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本没有任何关联,而仅仅是当地苗族群众对这一节日的一种解释和假托。”①有些学者认为这一节日传说与当地人们杀蟒之事有关,“后来人们加了些神话而已”。②有的人认为传说反映民族分化的情况,“民族迁徒的纪念日也变成了本民族最隆重的节日——龙舟节。”③……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人们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因此,就这一节日传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统一思想,认清事实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一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是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在五月二十五日前后举行的划龙船盛会。它分为两个独立的活动区域,共有四十余寨,近四千户,直接参与活动者约二万人。旧时龙船数有56只之众,现能使用的存47只。龙船活动以站立划桨,船型为母子舟,龙头另配一对硕大水牛角,按照苗族风俗习惯为主进行而与其他地区的龙船活动迥异。今天人们所说的“清水江苗族龙船节”一般是专指施洞为中心的活动区域而言。因施洞是现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又是活动的中心场地,所以习惯上称为“施洞龙船节”。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的来源传说  相似文献   

15.
论“九股苗”(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是我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历史悠久,其先民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即与汉民族的先民炎黄部落同时代,可考之历史上下长达五干年;她迁徙频繁,涿鹿战败后,“九黎”渡黄河而南汇集长江中下游,史称“三苗”(或“有苗”),后经尧舜禹不断“征讨”,部分西流,大部分向西南方移徙,渐成今辽阔之分布状态,仅国内苗族而言,其  相似文献   

16.
民族大事记     
□10月初,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民委主办,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象征四川省各民族“团结、进步、文明、繁荣”的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绵阳市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10月12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反映湖南湘西沅水盘瓠文化和沅水流域人文、自然景观的《沅水盘瓠文化浏览》一书,在盘瓠文化的发祥地——湘西泸溪县举行首发式。□10月14日至18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下关召开。这是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60多名…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我们对苗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地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我们把苗语划分为三个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同一方言内部,语音和词汇方面仍然有大小不等的差别,特别是川黔滇方言,由于该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大,所以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划分为七个次方言。方言或次方言之内,根据语音差别情况再划分为若干个土语。 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使我们对苗语内部分歧情况的了解心中有了个谱。但是,具体到某个词在某地是怎样读?代表同一概念的词,譬如说汉义是“水”这个苗语词吧!因方言  相似文献   

18.
认为汉文献中的地名蚂蚁寨、展马蚁寨、张梅尼等均系今台江县盘乡掌麻你(Zangx Maf Nix)的苗语音译,而且并非因张秀眉在此 血起义得名;苗族起义将领九大白(Jux DasBil)与 汉文献中的黔兴王张报九系同一人;传说为张秀眉所栽的倒栽杉并非为其所栽;起义将领李文彩 的最终结果是不知去向;乌鸦坡与乌东山系两处地名,张秀眉等被俘之处应为乌东山,即今雷山县 陶尧乡境内。  相似文献   

19.
关于苗族的祖先和图腾问题,如果仅根据汉史志上的一些荒谬无稽的记载,将仍是以讹传讹。人们提到苗族的祖先或图腾,首先多引用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上所叙述的关于(《槃瓠》的鬼话。(注:“槃”同“盘”,以下通用“盘”。)本来古代一些部落或民族,以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以及日、月、星、川……等为其崇  相似文献   

20.
现代苗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尽管分散在中南、西南广袤地区,有的互相隔绝以千里计,但苗族的共同特征仍十分鲜明。二三百年以前,一部分苗族人民先后迁入东南亚半岛,甚至欧美大陆,尽管国籍已改,但其民族特征未变。究其原因,苗族先民在远古时代曾长期聚居在江淮流域地区。笔者认为,现今苗族的共同特征就是在悠久的聚居年代中异常牢固地形成的。此后虽经上下至少几千年的大规模迁徙,而且愈迁愈分散,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又有相当一部分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而犹能保持其民族特征。这一点,如果没有聚居几十至几百个世纪的共同生活,是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又看到苗族内部在方言、服饰、发型、自称,习俗 图腾崇拜和始祖传说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之大,种类之多,超出一般想象。而且彼此交错,极为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