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兰见闻     
喜爱中国式生活的一家在我结识的英国朋友当中,鲍勃·尼尔先生一家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鲍勃是一位工程师、苏格兰——中国友好协会会员,他从未到过中国,但他的一家却很喜欢中国的生活方式。处处模仿中国人。我刚到格拉斯哥大学进修时,即赶上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举办庆祝国庆联欢晚会。在那次联欢会上,经朋友引见,我结识了鲍勃一家。鲍勃很热情,也很健谈,我觉得他有着中国人的那种真诚与朴实。他操着带有浓重口音的苏格兰英语和我交谈起来,我们谈得很投机。临别时他送给我一张名片,并一再邀请我和其他几位中国留学生去他家。鲍勃很好客,不管是英国的,还是中国的节目,逢年过节他都会邀请中国朋友去家里  相似文献   

2.
缘来缘去     
一生命中,很多灵光碎片都是拼凑起来才完整的,我和车兴兴的缘分好像也是这样。大学最后一年,同学们还在为毕业论文奔去忙,我已经马不停蹄地找工作了。看到一家政法报招聘记者,我毫不犹豫报了名。笔试那天,我的自行车中途闹故障,而我居然忘了带钱包。去到考场,那里严严实实坐满了人,后来者只能“将就”到最后一排的位置,我听不清考试要求是什么,推推身旁的人问,他抬头,那一刻,我一阵眩晕。天!他跟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居然如此相似,而那个同学,曾经是我喜欢过的人!他客气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之后便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都开始埋…  相似文献   

3.
一 单枪匹马闯入一家上市公司,兢兢业业勤恳度日.在这个都有靠山与背景的地方,我的形单影只尽显苍凉,所以初来乍到,分外关注周围的眉高眼低. 第一次遇见朗木是在迎春晚会上,作为年度最佳销售奖冠军得主的他安静得像一只纯洁的小白兔,让人信赖、温暖、亲近、安稳.我的心刹那间失了魂. 我想,这辈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男人,能够给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瑞士洛桑大学的阿尔顿教授是著名的岩石学家,擅长野外地质。他在瑞士、意大利、法国交界的阿尔卑斯山中,奋斗了20多年。他曾去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考察、讲学,有着丰富的地质科研经验。阿尔顿教授应邀来华讲学,偕妻子尼古芙娜从广州人境,经桂林到成都,再去我们湖北省宜昌市,预定在宜昌逗留一星期。我前往重庆市去迎接阿尔顿教授。在一家大宾馆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正在房间里学拉二胡,一边拉一边笑,他的妻子也在一旁笑。他是英国籍人,53岁,不显老。上身穿黄卡其布工作服,下身穿洗旧了的牛仔裤,脚上的旅游鞋看去…  相似文献   

5.
贵族风范     
20年前,我是澳洲一家报纸驻英国的记者.那时,我就发明了一种"地毯破旧程度指数"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在采访某个名人之前,先了解一下他是否拥有贵族背景,当然你可以先去查厚厚的<博柯贵族名册>,而我发明的则是一种简单适用的方法,那就是考察一下他们家大厅里的地毯状况,越是破旧的地毯,就越说明这个人非常时尚,家训渊源,颇具贵族风范.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每一个成功者都不是绝对靠自己成功的,而是靠团队的支持,靠别人的支持。  假如你现在的收入非常高,到底是谁给你的?是你的顾客。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知道,企业的成功是靠顾客,而不是靠老板。  美国一家著名杂志每年都要访问微软公司总裁,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连续5年,比尔·盖茨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今年我们又找了一批更棒的人来工作。”  成功的领导者到底用什么样的人?第一,最好用成功者替他工作。第二,假如他不能用成功者的话,就用有潜力成功的人来替他工作。领导得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所领导的人非常成…  相似文献   

7.
语言相对主义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一部分,是关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语言相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它实际上代表了语言研究中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一种以人类学、社会学为本的语言理论。从文化意象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相对主义给这一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又见伦敦     
来到伦敦的第二天一早,我和夫人便不顾因时差带来的困顿,匆匆出发去游览伦敦的市容了。18世纪英国文坛上因独立编纂《英语辞典》而名扬天下的大师塞缪尔&#183;约翰逊说过:“一个人如果对伦敦厌倦了,那他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作为外国人,我们当然急切地想知道,伦敦能够赋予我们的到底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对丘吉尔有种矛盾的心态。尽管大多数人视这位前首相为拯救大英帝国的英雄,可也有人对他嗜酒如命,爱雪茄胜过老婆,以至在一些场合蛮横无理和虚伪的表演嗤之以鼻。入都有他的缺点和短处,丘吉尔也自难例外。但看一个人,似该从大处着眼。当黑云压城危在旦夕,短视的绥靖政策弥漫朝野,丘吉尔能力排众议,临危受命,并义无反顾率领英国民众向希特勒德国宣战这点看,他便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聊天是人生一大乐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喜欢相聚一聊,聊起来无拘无束,实在快乐。据悦有位神仙,一日从天上飘飘然降到人间,看到几位凡人正在兴致勃勃的聊天,他不愿惊动大家,静悄悄坐在一旁倾听,只听他们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不在话题之中,他听得津津有昧,遂不禁叹道:你们的倾谈之乐,连我神仙也享受不到。这虽然是传说,人与人能够倾心一聊,自然有它的乐趣。我在闲暇时间,喜欢和人聊天,经常约二、三人清茶一杯,每次都是乘兴而来,兴尽而散。1984年,我赴我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工作,闲暇时间经常和当地人聊大,他们…  相似文献   

11.
我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私企,开始了中规中矩的朝九晚五的日子。那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电脑,就经常在下班后独自留下蹭单位的机器,写写日记,发发邮件什么的。冬天天短,很多晚上,我看着窗外黑沉沉的天,听着怒吼的风,想起整个楼层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心里就会生出巨大的荒凉和恐惧来。有一回中途出去,从办公室到卫生间短短几十米路,我的神经抻得都快要断了。偏偏经过男卫生间时,里面悄无声息地蹿出一个人来。我从来没有在这个时候碰见过人,吓得叫出声来。他也被我吓了一跳,之后就一迭声地道歉。我抬头看见他黑黑的眼睛,怒气不觉就散…  相似文献   

12.
嗨,派蒂!     
派蒂是我相识了十几年的好朋友。 前几天,我正写一篇讲同胞手足之情的文章,忽然听到她在香港病得很重的消息,心中顿时感到非常难过。 1979年我进香港一家英国人开的出版社,当特约编辑,交了十几个朋友,编辑、美术设计、摄影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国际著名地理学家、美国伊州中国学社社长、全美华人协会芝加哥分会顾问、85岁高龄的江应澄教授,撰写了一部自传。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但我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炎黄子孙,语言文化不同於祖籍英伦的美国人。为了爱祖国……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竭力为之。”其赤诚之心,跃然纸上。1914年,江应澄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垛镇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江焕章、父亲江镜湖均为当地名医,且思想开明,忧心国事。在那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江镜湖给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应澄”、“应清”、“应中”、“应华”,连起来即为“澄清中…  相似文献   

14.
马老师:您好!读了您的文章,觉得您是我最可信任的人。我是个21岁的女孩,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我就遇到了他,1.80米的个子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乎意料地是他同时也看上了我。他曾对我说百分之一万地对我,这让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地让他吻了我。后来我们订婚了,再后来我把一切都交给了他,一切,一切……一年过去了,不知是他变了还是我变了,我们为一些小事常发生矛盾,渐渐地他对我冷落了,不再如以前那样宠我。更让我失望的是他竟然又看上了我多年的邻居和朋友晓霞。后来的一天我问他,他对我坦白了这些,他哭了。我问他是后悔了吗?他说不是,是我们两个…  相似文献   

15.
乌巴特尔待人是真诚和宽容的。他对所有提议合作的人几乎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回应。这是我与他交往近十年的基本印象。一经历了童年不幸的乌巴特尔在80年代国门初开时 ,孤身到美国波士顿 ,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后 ,在一家电厂找到一份高级监理的职位。对于许多人来说 ,混到这一步也很不错了。波士顿的工作、生活节奏很适合中国人 ,安静而休闲。但乌巴特尔觉得这并不符合他的性格 ,他打算要到纽约这个国际大舞台去闯。1984年冬 ,他毅然放弃了在波士顿的发展到了纽约。凭着他的拼劲 ,先是在纽约《中报》任工商记者 ,一年后被正大…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一)     
暗中一吻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得一声亲吻,接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车开出隧道后,车厢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老太婆想:“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人宁愿亲老太婆却不亲我。”德国人想:“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罗马尼亚人想:“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早已料到小幽默吃过晚饭,亭台鬼带着他儿子到街上散步。走到半路上,他忽然想起家里的油灯没吹灭,于是对)L子说:“糟糕,一个第纳尔白白丢了。”他…  相似文献   

17.
风雨印尼人     
新世纪的第一天,印度尼西亚一家报纸的特刊首页刊登了一幅醒目的照片:一个7岁多的男孩,在美丽的“缩影公园”广场上顶礼膜拜。他双目紧闭,眉头紧锁,口中念叨着“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围观的人们默默而伤心地注视着他。这孩子,便是经受着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的印尼千千万万个苦孩子中的一个。 萨姆苏里与阿德 家住首都雅加达以西40公里外的萨姆苏里年仅7岁,他所经历的艰辛恐怕连成年人也很难承受。兄妹五个中,他排行老四,然而,在穷困潦倒的母亲眼里,他却是家里的顶梁柱。上小学二年级的他和弟弟乔伊斯在来往于雅加达市中…  相似文献   

18.
绝处逢生     
王小船 《新青年》2004,(1):16-17
我和付首前的故事老套而俗气。付首前是我在千手广告公司的上司兼男友,他利用职务之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他妹妹小雨的名义成立了另一家世纪广告公司。在他的劝说下,我的所有客户几乎都成了“世纪”的客户。为了爱情,我违心地默许了他的做法,我相信他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可是,  相似文献   

19.
大胡子     
我和外子,好像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上的人。他是华人,然而,不懂华文。他自小受英文教育,中学毕业后,负更澳洲,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后,留在澳洲工作,长达十年。生活语言与工作语言,全是英语。我呢,土生土长,受华文教育,以华文教书、以华文写作。读的呢,又纯粹是文科。我们的结合,可说是“中西合壁”、“文理相通”。结婚以后,他才好整以暇地透辟了娶我的“真相”。“我娶你,因为你不精明。你的数学一塌糊涂,不会查询我的收入;你对工程又一窍不通,不会在我工疲归来时,问东问西!娶得糊涂夫人,丈夫福气大哪!”我亦不甘示弱…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雨     
书上说,英国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两个季节我都没赶上,我是秋天去的英国,是在雨季。说是秋天,说是雨季,其实都不准确。因为英国的气候交替实在不明显,季节与季节的划分几乎就在眨眼之间,四季虽有,但那是教科书上讲的。英格兰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这等话,除了气象学家,谁能搞得清楚?恐怕多数的英国人也只有摊摊手,摇摇头。至于英国的雨和所谓的雨季,那就更让人不知所以。英国的雨一年要下1000多毫米,这1000多毫米的雨从春夏就开始连绵不断,到了秋冬,依然还是绵延不绝。英伦三岛大约永远都在雨季里。因此,在英国有三件东西是必备的,就是雨伞、雨衣和雨鞋。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英国的绅士们出门不管下不下雨总要戴上帽子拿把雨伞,到了英国一看,这话果然不虚。而此等景致,皆因英国的天气作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