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现代法学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金春 《理论学刊》2006,62(4):81-83
后现代法学秉承后现代思潮的衣钵,对传统法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颠覆了现代法学的根基———法本质观,导致了语言学的转向,强调法律知识的语境论,解构了理性的法律主体。  相似文献   

2.
林国强 《唯实》2007,(1):64-66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现代性理想破灭之后,兴起的一种反理性精神,它的目的是要解构现代性对人的规驯,给人以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后现代以其更深刻的人文精神建构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些方向,有鉴别地吸收,有助于推进中国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基于法律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确定性等理念。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法学以其反传统、非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冲击着现代法学的基础。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后现代法学多元的法学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它有助于唤起民众参与法律活动的积极性。不过,后现代法学不会取代现代法学的主导地位,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更多的是以未来的眼光审视现代法治,以此促进现代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争议出发探讨我国的法治进步,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法治进步的重大理论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性质,关于我国法律的"阶级性"争议问题得以解决。尤其近年来,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关系的探索,既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因历史局限而未能深入阐释的地方,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实践,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空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淇 《世纪桥》2023,(8):41-4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是完善中国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中,存在新兴学科培育乏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渗透不足、对“德育”关注不够的问题,使得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无法培育富有社会责任心、人文情感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基于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对新兴法学学科的教育建设,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贯彻“德育”与“法培”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法治实践形成了若干具有真理色彩的公理性法则。中国的法治建设应当充分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各个层面自觉依循一些规律性的法治理念,消除有悖于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的种种弊端,从而尽快进入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7.
法治作为现代世界各国社会治理的普遍形式,奠基其基础的是法律的客观性及其法律诠释的客观性追求。哲学诠释学从本体论的高度,用理解的创造性解构了法治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既是本体又是方法的法律诠释学,既预设了诠释者的价值存在,同时也作为具有规范化意义的操作技术存在,对法治建设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法学研究者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一个梦想,即是找出一种能够通用于各类情况下的法学原则或是法律秩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关于此类梦想的三个观点并加以评述,尝试找出这种梦想达成的方式以及法学论证在这个方式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敏 《学习月刊》2014,(22):60-60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四大职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云峰  王桂枝 《世纪桥》2011,(13):39-40
近年来,加强法律伦理建设的呼声渐强。加强高校法律伦理教育是解决法律伦理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教育者的法律伦理建设是被教育者法律伦理建设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法律伦理建设的基础工作。从高校教师法律伦理道德现存的问题来看,提高法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经济收入,加强科学管理,为法律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法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法律伦理修养是高校法律教师法律伦理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密切相关;法治衍 生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是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尺度;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实 现法制,中国要走向法治化就必须把法律作为被信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道德对法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离不开道德,法律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的弥补,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法治国家树立法律的权威是第一要务,这是法治国家追求法治的最重要的意蕴,法治国家的法律要以现代性价值为基础,并成为实现现代性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不仅为经济的发展确立基本的价值原则和规则,确保民主政治的实现,而且为发展科学文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现代性法律在其创制和运作的过程中还能够确保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当然,法治国家的法律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法律原则是具体法律规则赖以成立的核心,是构筑具体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法律规则是一定法律原则诉求的应然结果,法律规则应遵从法律原则,应确保法律原则的贯彻及顺利实现.行政法治原则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地位获得了学界高度认同,行政法治原则是一个开放的、高涵盖体系.现代行政法治原则内容的变化必然诉求行政法律规则与之呼应.研讨现代行政法治原则诉求的行政法律规则之具体内容是一个宏观而重大的理论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指引下创新党校法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征程,为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党校作为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法学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对党校法学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党校法学培训方式的革新,是适应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需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客观要求。在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党校法学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晚年的法律思想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提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 法学关于国家和法的起源等基本理论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法权世界观,科学地阐释了权利与义 务的辩证关系。深入学习和研究恩格斯晚年的法律思想,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一般与人治对立.但二者的体制性区别,不在于是否有法律、法制,而在于是否遵循贯彻法治主义精神.从世界文明史说,法治主义的理性精神起源、发展于西方,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不断完善.笔者认为,西方是法治主义的先行与持续弘扬者,其法治主义思想应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之一.本文试图探讨其可为我用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雪风 《唯实》2000,(2):22-27
近年来,在中国法治进程的探讨中,政府推进型法治①和法律本土化等观点给法学界带来了新的气息。不过,笔者认为这些理论在拓展中如不周密论证,可能会使对权力本位、传统礼法关系的批判再度模糊。 当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有待研究,而文化保守主义为主要学术取向的情况下,讨论法治与法文化传统或许不合时宜,但只要系统分析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社会转型和法制现代化的困境,便会顿悟现代法治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出传统,因此保持对法文化传统的批判力,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法治的前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是人类社会对其发展形态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了法治体系的概念,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20.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文明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整体性概念,价值层面的法治基本理念、静态层面的法律制度内容和操作层面的法治技术手段一起,构成了法治文明的"三维"结构,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的环环相扣的横向链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构成了法治文明"一体化"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自上而下的纵向目标体系。只有实现"三维"结构的相互同构和相互整合,实现"一体化"建设任务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实现"三维"和"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进步,法治文明的整体架构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