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琛 《江淮法治》2010,(22):24-24
近日,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在家长会上颁布了新校规:学生平时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2、9、10频道;并要求家长协同推行。此则新闻一出,舆论大众皆哗然,尔后责怪校方之举荒谬者有之,批评湖南卫视低俗者有之。应该说,教育领域中传统应试教育之僵化可谓渊源长久,并饱受苛责,致使该中学禁令一经面世就被推至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2.
证据问题是刑事诉讼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刑事证据制度和有关刑事证据的理论,真是五花八门,可以说,这是全部法学中被搞得最为纷乱而莫衷一是的尖端问题。要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刑事诉讼法学,必须对刑事证据问题加以深入的研究。近些年来,我国的刑诉法学者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发表了大批的论文和少量的专著,有了一个可喜的起步。但是,究竟怎样看待刑事证据的客观性,目前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化。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教材、讲义和不少论文,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或者过于简单,或者不够确切。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提法:“刑事证据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些工厂、企业、机关团体收到某些国家驻华使馆发出的调查表格,要求了解各方面的情况,项目相当详尽,甚至某些外国企业驻华办事处也在发出各种调查表格。根据上级机关要求填报各式各样的表格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惯例,同时有些人对于对外开放政策往往有一种笼统的理解。对有关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些受调查单位的负责人及具体办事者应怎样来认识这一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外国驻华使领馆作为外交机构,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应有所了解。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否符合这些公约精神呢?既然有关情况已经出现,这就迫使我们一些机构对这些看来与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被指控犯罪以后,就成为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人物,处于特殊的法律地位。他既是诉讼的主体,又是证据的来源,同时也可能是刑罚的对象。被告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或怎样进行犯罪的知道得最清楚,他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每个案件的被告人,从个人利害得失出发,无不要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就其行为有罪还是  相似文献   

5.
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陈桢一、法理学界理论上的是是非非去今两年,法理学界经历了它发展过程中异乎寻常的艰难阶段。当前法理学界的风风雨雨,理论上的是是非非是从张光博先生宣布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个自觉地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学派开始的。下面就一些观...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向现实生活深处开拓!这是当前文学艺术视线的焦点。粉碎“四人帮”后,大量伤痕文学作品问世,曾象巨雷,振聋发聩,赢得万千读者如醉如痴的狂热欢迎。艺术规律有时真会戏弄人。始料不及,才时隔数年,还有多少读者在淡远的记忆里将它们艰难地勾寻?  相似文献   

7.
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相似文献   

8.
翻阅时下法律期刊书籍,经常会看到“法律不完善”、“建议修改立法”等字样,而且这种对立法的指责和评判往往是作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而庄重提出。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理论界,在司法实践领域也经常听到质疑立法的声音。在我们努力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何以法律尤其是立法会遭遇如此境地呢?  相似文献   

9.
从1949到1966年,中国"十七年"文学呈现复杂的景观.特殊的政治情势和氛围,使它始终处于政治风暴的中心.苏联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译介,给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农村题材作品、革命战争题材作品、社会主义"新悲剧"作品得失相依,很难一概而论.对于中国"十七年"文学持审视历史的批判态度是需要的,但同时必须进行设身处地的"体察",给予实事求是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 现在社会上有少数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想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那里寻找理论根据。比如,有人引证伏尔泰的"我坚持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却誓死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利",用以论证绝对自由的观点。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句话并不能说明自由可以不受法律的任何约束。大家知道,"自由只服从法律"这句名言,正是伏尔泰说的。因此,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究竟怎样看待法律与自由的相互关系,而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实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待中国法学的“法条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星 《现代法学》2007,29(2):54-57
一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学进行了回顾、总结、展望,当然包括批判。这样一种学术清理和概括虽然有着价值判断、学术旨趣的区别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是比较接近的,至少在某些方面达成了某种共识。从共识看,其中之一就是学者普遍感觉20多年来的中国法学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治国口号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来那种单纯并直接依靠行政命令、政党指令和相关政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治理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需要通过司法程序的运作来予以调整和引导,作为司法活动主体的法院,其重要地位因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了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对大学生中占有一定市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表现、成因及纠偏对策进行探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的扩张,文学生产加速了由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资本逻辑对文学生产的支配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延展了文学生产的产业链,而且将文化工业的形式注入到文学文本形态之中.由此文学生产渐将文学本身悬置,呈现出产品生产的特征,文学越界也因而发生,使亚文学文本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3页)邓小平复出后,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重新恢复和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同上,第112页)  相似文献   

16.
刘星 《清华法学》2013,7(2):5-23
通过法律本身的"秘密"及其行业性质,包括各类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的细致描绘,卡夫卡"法制文学"提示了另类"法律历史主义"的概念,即社会基本有序时,完善法律运作最好通过职业内部化的协调,而非社会外部化的干预,其中"经济学"的价格调整为重要概念,应尽量避免"政治学"的怀疑质问。此意味着重视"缓慢"、"时间"。通过文学的基本分析和法学的深入探讨,借助卡夫卡"法制文学"的叙事平台,应重新理解普通人旁观式法律态度,因为其对法律活动的有效展开,包括法治建设的健康推进,或许存有助益,亦为理解上述历史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陈纲 《公共行政评论》2013,(2):157-164,182
Box,Richard(2005).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Armonk,N.Y.:M.E.Sharpe.163pp.批判理论从一个规范研究的视角去解读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基于这种视角倡导社会的变革。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批判理论还很少为人所关注。颜昌武、牛美丽(2009)将规范研究定义为"一种以价值问题为核心关注点、以解读和  相似文献   

18.
编者前言: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对于法学,尤其是法学的基础性研究来说,若不能有所创新,研究、著述和发表就都成了没有多少意义的事。二十年来,法学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是不多的,不少被当成是创新的东西,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古典学校教育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几乎是个无人问津的话题,今天,一边是教育大爆炸,一边是教育学的停滞,探讨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问题,有重大意义。以古罗马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为代表的古典批判家,曾掀起一场学校批评运动。古典批判家证明,从一开始,学校教育就是一个少数掌握多数,精英拨弄大众的过程;制度化教育的初始酝酿,就是制度化教育的本体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孕育之始。“矛盾”发展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析超国家、超化的基本矛盾,“冲突”演进为制度化教育的价值分裂并成为人类的共同命运。善恶二元化和善恶程度的多样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谢璐 《江淮法治》2011,(4):24-24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我们各级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准则之一。就这个案件而言,按照媒体的报道.最起码在案件事实上还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