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 《学理论》2014,(12):264-265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其中由此产生出人们寻获信息和处理信息中的异化问题。在人们享用信息的同时,会因为信息异化的作用成为信息的奴隶。有鉴于此,在现阶段大学生教育中,要重视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使用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网络信息异化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讨深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我国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通过对陕西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和操作方法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亟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互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模式,丰富网络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开展系统的网络媒介教育,注重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从而建立教育效果评估长效机制,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的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0)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多异质主体在对话交流中的共存性,将其与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传播高校性等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互识、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在促进教学工作完成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关怀式的教育活动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徐甜 《学理论》2013,(11):289-29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的研究点。寻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其特点及其机制就是首要任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问题,是元问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机制三个方面综合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对网络平台的依托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微网络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微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健全的网络环境、资源开发不充分、模式创新不足,并提出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整合开发教育资源、搭建教育微平台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国民的生活模式、思维及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就目前情况来说,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率地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亦是构建和谐校园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网的思政建设、使和谐之风落到实处、打造和谐校园的安全根基、实现机会平等与诚信待人的校园氛围等方式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进行了新思考,形成新思路,展现出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郭晓红 《学理论》2012,(22):237-238
高校作为知识最密集、思想最活跃、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地方,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前沿阵地.网络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型空间,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特征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争论的基础上,从有无教育状态下的主体、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和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分析,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指出从地位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从属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力求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相处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总体不强的现状,凸显了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概念、评估原则及参考指标、并从理论、队伍、内容、方法、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秋 《学理论》2013,(5):232-234
我国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不断加大、网络化趋势持续增强,以及受教育者本身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弊端与局限,探索出新形势下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光明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我国民主参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立不仅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消除地位悬殊,也让公民拥有平等对话协商权利。然而,在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下,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亦不可忽视。这些缺陷如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因此首先提出民主建设中"网络问政"平台的优点,其次强调"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13.
熊伟 《学理论》2012,(13):259-26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运用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1)
网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高度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问题。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在网络条件下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含义,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来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又带来新的机遇。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指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式和方法的发展和变革,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教育状况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通过对相关内涵的解读,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相关对策。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探究,旨在进一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石勇 《学理论》2013,(5):247-24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高校要成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先行者,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结合高校各类活动建设专题网站、及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网络思想动态等途径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郭青 《民主》2007,(10):17-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网络化生活,从生活本身出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解决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