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对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解决对策是从专业识置、学业培养、校企合作、职业素养培养、创业素质教育等方式来构建。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使企业与学校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好,是校企合作的较高层次。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办学使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就业得到解决;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吴代建  傅骏  蔺虹宾 《学理论》2014,(15):239-240
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工程伦理教学模块,学习工程伦理基本内涵,深化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素质。联系企业生产实际探讨相关工程伦理案例,强化高职校企合作、产学接合的办学模式,收集整理出适合铸造专业的核心伦理责任,深度优化高职铸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4.
企业需求是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检验的有效指标。现实中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重专业轻交叉、重工具轻创意,培养出来的"人才商品"与企业需求有相当大的落差,导致毕业生"出口"受阻。对此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提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设想如下:以"出口"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科定位;以能力本位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实施科学教学;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专业实践。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5)
校企合作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改革的方向,很多学校都将校企合作纳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效地推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制约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完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措施如下:课程设置要本着"产学结合"原则;教学形式的创新;校企双向挂职培养师资;校企合作科研创新;就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洪  胡静丽  柳剑玲  肖平 《学理论》2010,(24):260-262
车辆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优势办学资源,使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获得车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毕业后尽快成为车辆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的扬弃与创新,是安徽工程大学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元盛 《学理论》2013,(33):248-249
总结了在2010年以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门市崖门电镀基地合作探索大型专业工业基地人才需求"打包式"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打破单个企业与学校合作无法形成规模办学的问题。由专业工业园管理公司协助收集电镀基地的人才需求,进行打包,再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同时探讨了专业产业基地与高职院校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升级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杨丽芳 《学理论》2012,(35):273-275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如何根据书记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使毕业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造就适应司法机关需要的法律辅助人才,是书记官专业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建立与该培养模式相应的教学体系等系列可行措施:构建三层递进式的德育体系建设平台;建立"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相适应的项目课程与评价机制;建设一支拥有相当数量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学习与法律服务一体化"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6)
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全面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与英语翻译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开展"订单"办学,坚持服务船舶行业,拉近学校英语翻译教学与企业实践翻译的距离。为此,应采取建立船舶英语翻译实训基地;建立船舶英语翻译工作室;改变传统的船舶英语教学方法等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翻译职业素质和英语翻译职业能力;构建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4)
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是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的新内容、新思路。从政行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发展、政行校企各方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问题,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沈阳工业大学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定位,尝试将CDIO模式应用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建立校内的环境工程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提出了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CDIO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武莉莉 《学理论》2013,(8):205-206
对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发展过程存在的经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实训发展的对策:一是保证经费投入;二是优化专业;三是校企、校校联合办学;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五是建立合理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随着公共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管""工"结合、"文""理"交叉,在"通才"基础上培养"专才"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分析我国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通过个案,从突出专业特色与明确专业方向、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与多元化实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6)
校企脱节是指普通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脱节,普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种现象。围绕提高大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这一核心,以改革僵化的普通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关键,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大学生共同协作,形成"五位一体"模式,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校人才,才能解决校企脱节问题,走出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与挑战,解决当前公安队伍反恐怖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全国警察院校陆续开设了反恐怖专业方向,并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及反恐怖实战部门需求,制订了反恐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反恐怖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探讨"去极端化课程"研发等问题,推进反恐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去极端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反恐专门人才,推进反恐怖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两进两出、产学结合",构建高职培养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一种工作本位的学习,运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的三个协调,真正培养出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合格、好用的实用型人才。"两进两出"与"实习就业链接"则成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际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一个国家教育的综合水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从而理清大学生的就业机构改革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培养核心竞争力.新升本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地方优势资源的支持等也成为其优势的一面.该类高校可以通过明确办学目标和理念、建设地方性特色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7)
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斯堪尼亚(中国)合作学校"为例,分别从体制机制、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和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房正纶 《瞭望》2021,(11):74-75
解决了相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发家致富的问题,形成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校企双赢的办学模式,探索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路子、播下就业致富的新希望打造新时期东西部产业和劳务协作升级版,使原州区成为西部地区就业培训高地,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