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与东方文化石中元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将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带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但工业文明是一把巨大的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的灾难。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目前已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改造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3.
建设环境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环境文化。三百多年前,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传统工业文明,形成了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它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反思它的种种弊病,以求摆脱它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力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英 《理论导报》2015,(5):63-63
建设美丽中国、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应着力反思和校正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一味强调人类利益至上,而自然成为人类无限索取的对象。这就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2.唯科技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主张“科技万能”的唯科技论也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正能量、正效应;运用不好,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负能量、负效应。3.唯增长论。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却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4.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过度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有殊有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危机与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盲目地改造与征服自然,带给人类丰富多彩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8,(2):18-19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誉属性。恩格斯曾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  相似文献   

8.
林雪 《理论与当代》2008,(10):20-23
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可以说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简而言之,生态文明城市就是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建设和弘扬生态文明,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素萍  李杨 《学习论坛》2009,25(8):56-58
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存在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的生活资料的源泉,人类不仅与自然类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更多的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我们应该与自然界建立友好的相互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深入探讨与思考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把理论与我国引进外资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一、善待关爱自然,创造和谐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天然富源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和有限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和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和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相适应,人必须尊重、保护和珍惜自然和自然资源,把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轨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将已知的人类文明分成四种形态:人类敬畏自然的原始渔猎文明;人类初步开发自然的农业文明;人类主导自然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梳理四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文旭 《前线》2015,(2):44-4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民生福祉和民族兴亡的国家大计。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实践关系中把握生态文明的哲学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化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问题的深层解读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人、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这无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化道德实践是未来实践方式的新取向,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大规模的不计后果的实践行为后,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已意识到实践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生态化道德实践是人类为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从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无一不是人类发展科技、应用科技所推进的结果,又无一不是人类依赖科技、崇拜甚至迷信科技进而导致人类中心主义膨胀的逻辑必然。科技的应用似一把“双刃剑”,它把人类从愚昧、野蛮推向文明,又使得人类仰仗科技而忘却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个基本认知。当近现代科技推动工业文明创造无比丰富的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跨入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是该好好反省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价…  相似文献   

15.
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潘江业  李燕 《求实》2003,46(Z1):138-139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首先必须确定对生产力进行观察分析的立足点和视角。由于研究主体的立足点和视角差异,对生产力客体的理解及其动态划分标准的把握就会相去甚远,对现实生产力的指导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常常被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这种定义所内含的观察生产力的立足点,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对生产力的观察视角是“见物不见人”,把生产力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物的积累、财富的堆砌。这种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经济思想史中的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学说。以往对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划分,也基本上是以这样立足点和视角来进行的。 在这样的生产力观指导下,人类全力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千方百计地聚敛财富,创造出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技术和装备。但是,当人类生产力发展经过相当长的农业文明之后,近现代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空前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利润的无限贪婪,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发展这三方面的基本矛盾出现了激烈的冲突。人类的生产活动在提供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正在给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8.
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之后,就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分化的产物,既依存于自然,又改造和享用自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与自然同一,又作为主体力量,与自然相对立。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理解和诠释,但从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历史阶段看,可以看成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段文明,但目前的生态文明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形成阶段,人类与自然一起形成的联合体是一个连续的演进过程,作为一个时间截面的目前阶段上,在空间里生态文明比起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还显得相当微小.虽然生态文明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但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正确的抉择,尤其是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用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引领城镇化进程,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2013,(4):1-1
如果说黄色文明代表农业文明,蓝色文明代表商业文明,那么黑色文明则代表传统工业文明了.早期工业化巨大烟囱排放的滚滚浓烟,黑色的河流和裸露着的田野,为黑色文明提供了形象的写照. 工业文明第一次让人类看到的机器的力量.仿佛在一夜之间,人类就掌握了强大的,可以改变自然的工具,具有了向自然挑战的强大自信,并且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自然,积累了大量财富.英格兰绿色的原野被一排排纺织厂所覆盖,拉响汽笛的火车呼啸着穿越北美荒原……工业化好像是一只具有魔力的巨大手掌,推动人类社会飞奔.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看着世界在雾霾笼罩下和机器的轰鸣中迅速地改变模样.这在以前的时代,是完全不可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