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通角色是否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一直存在争议。日本、美国都通过判例的形式肯定了卡通角色的版权性,对卡通形象的复制、抄袭构成版权侵权。作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要具有独创性,而独创性的判断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即要体现作者的个性,又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还要有成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尚永 《知识产权》2002,12(6):43-46
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2002年4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近10年来,美国的版权产业在美国经济中迅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部门,并极大地促进了版权贸易的发展。 一、版权产业的由来 美国的版权产业是指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部门,例如新闻和图书出版业、各种电脑软件设计制造业、影视音乐和电视节目制造传播业等等。这些部门的产销活动与版权法息息相关,它们以版权法的强有力的执法保护为生命线,这是版权产业最本质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国的版权法立法策略的历史变迁写起,分析研究了美国版权法的立法策略如何根据本国版权业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而适时加以调整,在对美国版权法立法策略与版权业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后,认为美国版权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本国版权产业利益,并且认为其灵活务实的立法运作机制值得我国在制定版权战略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献提供和馆际互借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两种常规服务项目。在服务中图书馆常常会应读者或者其他图书馆的请求代为复制和传递本馆所藏文献资料,如该资料尚在版权保护期内,则该复制和传递行为将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版权问题。本文从制定法和判例法两个方面对美国版权法和法院判决例中涉及图书馆合理使用和免责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判例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版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限制了作品的传播,与表达自由产生了紧张关系.美国版权法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之间的冲突导致在诉讼中版权法经常面临宪法审查的命运.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规定的规避技术措施涉及的计算机程序是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应受表达自由的保护.DMCA中的“主要”、“实质性”等措辞不属于过度宽泛、模糊笼统而违宪的情形.DMCA是内容中立的法律,适用中度审查标准,没有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宪法审查中凸显了第三人对被审查对象的看法.我国有必要开创替代性制度,以保障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立风 《法学》2012,(4):51-57
如何采用版权法律适用规则一直是版权法和冲突法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版权法学者倾向于以国际统一版权立法及其法律适用规则来解决版权法律冲突;传统冲突法学者则更加希望将版权问题分割为不同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法律适用规则。冲突法学者长期以来对版权冲突法问题的研究多以传统冲突法的思维为基础,缺乏对国际版权统一立法现实状况和实践的考察。从国际版权公约以及各国对版权冲突法的现实态度来看,"保护国原则"应是现阶段更为适合的版权冲突法原则。  相似文献   

7.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商业广告(以下简称广告)在形式上日趋多样化,艺术格调不断提高,已成为一种商业文化。广告的商业性,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中凝结的智力劳动,加上广告的一些特殊性(传播者越多越好,不象小说那样惟恐有“盗版”),使得广告的版权保护很少被提及。美国版权法虽然在美术作品中包括了美术广告,但迄今为止也没有侵犯广告版权的判例。然而,笔者  相似文献   

8.
信息开放存取中的版权问题及图书馆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存取(OpenAccess)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馆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和学术作品通过开放的互联网络为公众免费、无法律和技术障碍自由地获取和传播而提出的一项版权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打破目前由于科研信息的封闭交流和有偿使用所造成的信息获取的不平等,促进科研人员之间及其与公众之间的学术信息交流、提高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和实现国家科学文献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本文从开放存取运动的策源地——美国的版权法中对"政府作品"版权除外规定的分析入手,围绕开放存取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分别介绍了美国有关开放存取的立法活动、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和目前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几种替代解决方案,并据此提出图书馆界可以考虑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春洁 《法制与社会》2013,(8):195-196,213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从其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已为许多国家和主要国际版权条约所采纳;由于"思想"一词具有隐喻性,因此很难划分思想与表达的范围,这成为了版权法界一大难题;思想与表达二分法有其存在的价值,是版权法保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的必要工具,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娜 《知识产权》2012,(4):85-91
著作人格权作为一种非财产性权利,是作者享有的基于作品产生的人格利益.著作人格权制度是版权体系和作者权体系的分水岭所在.现行美国《版权法》第106条之2保护“某些作者的署名权及其保护作品完整权”,可是美国真的保护著作人格权吗?最初,美国延续版权体系的传统,无论是在版权法案中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不保护著作人格权制度.直到1988年,美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为了履行公约义务不得不在其版权法案中加入著作人格权的保护条款,但在司法实践中,美国仍遵循版权是财产权的理念,通过对作者和作品范围严格限定并未真正保护著作人格权.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软件不适合用版权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0年美国率先采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当时称为计算机程序)以来,大约有4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采取行动准备用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似乎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已成为潮流,而且版权法好象是保护计算机软件最合适的法律,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对Psystar与苹果公司之间长达三年的诉讼长跑作出终审判决,认为苹果公司并未滥用版权,维持了地区法院对Psystar公司下达的永久禁令。两级法院对版权滥用的认定都采用违反反托拉斯法标准。本文分析了法院如果采用版权法的公共政策标准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判决结果。同时结合版权法的宗旨和违反反托拉斯法标准自身的局限性,提出我国应在版权法范畴内确立和发展版权滥用抗辩原则,并坚持适用公共政策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Feist案看美国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初期,Feist案件的审理确立了美国事实作品保护的新准则,否定了先前美国法院依照“额头上的汗水”理论保护该类作品的判例。随着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如何保护该类事实作品再次成为焦点问题。Feist案件阐述的重要理念,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法律上的巨大挑战。该理念不能从版权法上全面地保护数据库产业制作者的利益,使得美国数据库在版权保护上面临危机。为了弥补版权法上的不足,美国在司法实践中,采用多法结合的模式来全面保护数据库;立法界对是否采用赋予数据库特殊权利的模式来保护该类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敏 《时代法学》2007,5(3):101-107
在版权担保权益完善问题上,美国版权法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各不相同。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美国联邦版权法优先于州法既有宪法依据,又有UCC自身的遵从条款。美国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体现并深化了与制定法精神相一致的联邦法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版权担保权益完善问题上,美国版权法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各不相同。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美国联邦版权法优先于州法既有宪法依据,又有《统一商法典》自身的遵从条款。美国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体现并深化了与制定法精神相一致的联邦法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6.
NAPSTER案与文件共享技术的版权责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家瑞 《科技与法律》2004,46(4):69-77,68
一、概述如果要在国际版权界评选21世纪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版权案件,可能大多数版权学者都会赞同非Napster案莫属。【1】有意思的是,从案件的某些事实来看,Napster案可能并不起眼:本案的被告是一家成立只有一年多的小型网络公司,其发起人是一个年仅19岁的大学辍学生;【2】本案的法律程序仅仅是进行到临时禁止令(“preliminaryinjunction”)阶段(大约相当于中国民诉程序中的诉讼保全阶段),就因为被告的申请破产而基本终结,原告和被告的最终权利义务还远未确定。【3】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尚未进行到一半的案件,对整个国际版权产业和国际版权法…  相似文献   

17.
梁志文 《法律科学》2013,(6):119-129
使用者利益是版权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版权法中的地位却日趋边缘化。它常常被其他议题所淹没,也尚未得到版权理论的系统梳理与阐释。版权法上的作品使用者具有不同的面孔,它们是作品载体的所有者,是消费者,也是重要的创作者。作为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使用者利益分别得到了默示许可、首次销售和合理使用原则的庇护。但是,这些规则均有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适用范围广于首次销售的权利穷竭原则为成文法和司法判例所共同确认,它通过三要素来确定使用者利益是否应得到保护。因而,权利穷竭原则也属于保护使用者利益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与其他规则一起促进了版权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俊 《中国律师》2011,(6):28-30
为了在版权侵权诉讼中赢得胜利,版权人需要证明其主张的作品享有版权,受到版权法保护,而被告违反了版权法的规定,实施了版权所限制的行为。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版权侵权判定主要围绕两个环节展开。  相似文献   

19.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生效,公民、法人的版权权利得到正式确认。但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未颁布过版权法,时至今日,对版权也未立法予以解释。究竟什么是版权呢?《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解释说:“版权,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物所享有的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回顾版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参照目前国际版权立法界的普遍理解,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笔者不揣冒昧,对《法学词典》的这一解释提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版权法中对间接责任没有明确系统的规定。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版权间接责任问题时,往往只能借用民法通则框架之下的共同侵权制度,来弥补版权法上的缺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间接责任问题日趋复杂,有关共同侵权的相关规定则日益显得过于单薄,不但对法院的司法实践缺乏明确的指导,而且在理解适用中容易产生歧义。《论中国版权间接责任制度的建立-兼论网络服务商责任制度的完善》一文的作者主张,在中国版权法体系中对侵犯版权的间接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在对间接责任加以规定的过程中,我国版权法可以进一步借鉴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立法经验,针对包括网络服务商在内的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