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将不同文本内在的微妙联系显现表达,互文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体现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延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直是翻译中的心头之"患"。因此,将互文性理论作为切入点引入古典诗词翻译,有助于弥补一定的文化缺失现象,同时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相似文献   

3.
姜晓光 《学理论》2010,(6):188-189
互文性自提出以来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被引入到语篇语言学中,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理论及实用性语篇的研究上。本文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英语阅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形式以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娟娟 《学理论》2009,(30):191-192
模因论(memetics)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用学理论。语言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模因,即模因语言,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作为语用学理论模因论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重点从模囡论的角度分析二语词汇习得,旨在尝试性研究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参考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体裁是信息交流技术所承载的交际工具和媒体在电子媒介的互动中所创生的结果.体裁互文性是形成语言的动态性或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体裁的研究基础,以电子通讯为例分析了体裁互文性如何使体裁文本、话语社区、社会认知与社会批评等领域内创造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辽宁 《理论探讨》2008,1(2):130-133
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不是自发的、无章可循的,而是有规律的.主要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功能的发挥成正相关规律、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互渗规律、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互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共进规律.  相似文献   

7.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与已知文本产生关联,在相关文化网络中发生联想,从而使其与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对诗歌的解读也是如此,首先读者在同一语言中,然后在踌语言、跨文化的层面寻找互文关系.比较汉语诗词,发现其与英文诗歌传统虽有所不同,但在题材甚至是语言表现形式上,两者之间却多有相似之处.通过英汉诗歌跨文化互文性的欣赏和解读,读者不但可以体会译诗的奇妙,还可以让心灵在英汉诗歌共通的审美意境之中自由驰骋.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
结构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是社会理论存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结构主义分为英国结构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两大流派,他们在方法论和分析原则与方法方面各有侧重,但都对社会研究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结构主义概念的厘清和阐释也对社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虽主要以一套仿象、内爆、超现实的理论闻名于世,但其真正基础却是他在成为明星学者之前提出的一套社会理论。鲍氏社会理论实为一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化的另类批判理论。它属于批判理论,因为它像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一样,立足于以彻底否定的态度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它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地方在于它先后采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作为基本分析武器。在马克思主义阶段,鲍氏用结构主义把现代社会界定为符号化社会,即由等级性差异系统支配的社会。在后马克思主义阶段,鲍氏用后结构主义进一步把现代社会分为确定性阶段和不确定性阶段,强调资本主义最新阶段的特点是“能指的解放”、“能指的游戏”。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3)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对卢卡奇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国内学者对卢卡奇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研究的成果颇丰富,但质量有待提高;研究的形式从政治性的批判逐渐转向学理性的研究,但形式有待多样化;研究的内容从单一化逐渐转向全面化,但深度有待加强。学者对卢卡奇思想的研究应加强互文性的研究,增强问题意识,进行理论创新,坚持世界模式,从而深化对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立  蒋安丽  车铭德 《学理论》2013,(18):90-92
社会学的理论中,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争论长期存在,通过回顾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孔德、斯宾塞、滕尼斯、涂尔干和帕森斯等具有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以及韦伯、达伦多夫、布劳和符号互动论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呈现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对立的局面,为了结束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力图实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主义是二战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方法论,它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应用产生了丰硕的成果。阿尔都塞被称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阐释时,从实证论转换为结构功能论视角,形成了"多元决定论"和"意识形态无历史"等新的论断。这些论断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异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异同。通过辨析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我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及其独特的包容品格。  相似文献   

13.
异质性的事实本身致命地打击了理论的"抽象同一性".单向度的理论舍弃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从而破坏了理论创新的基本机制.马克思自身在人类解放的理想中,面对"脱节的时代"不断走出前人的理论"襁褓",而创新机制在于对当时时代的现实把握.当今在中国转型时期,身处全球化时代,理论界出现了大量的"面向文本"的"主体迷失"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事实本身视角与文本视角的"互文性"阅读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面对事实"是更高的创新"法度",但并不是要否定"面向文本"的价值,而是将面向事实作为了理论研究的皈依.  相似文献   

14.
平锋 《学理论》2009,(11):83-84
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了结构主义学派,并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继存在主义思潮之后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然而,列维——斯特劳斯所发现和缔造的“结构”与结构主义人类学,实际上是感性与理性“邂逅”的结晶。本文分别从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的发现、结构主义的形成和结构主义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和论证了这一理性与感性相交和化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赵玲 《学理论》2012,(35):87-88
赣榆国际徐福节是应"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潮流而生的纪念性节日,在今天"节山会海"中所起作用已然十分有限。因此,对节庆进行理论上探究,并就赣榆徐福节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节庆发展的规律提出民俗化发展的建议如下:重新定位徐福节的价值内含;利用徐福寺和兴会寺作为民俗化发展的平台;理论研究转向实用研究,节会互促良性发展;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让群众成为徐福节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塞万提斯戏仿骑士小说塑造了堂吉诃德--世人眼中的"疯子".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上校以及<上校无来信>中的主人公身上,可以洞察到堂吉诃德那神圣的"疯癫".三个人物都是为正义和荣誉而战却最终失败的英雄,他们的伟大建立在疯癫和理想主义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表明人类一直在与自私贪婪、冷酷无情、争权夺利做斗争,而世界恰恰需要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来拯救.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必须与我国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本文从五种文化维度理论出发,运用系统基模来分析中国文化维度对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影响,并且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青年发展及其理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青年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理论色彩斑斓多姿,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历史学的乃至哲学的研究视角,经常被采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结构主义的,乃至神学的理论取向,各有其施展理论魅力的空间。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就是“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层面来说,当前的民族互嵌研究还应关注民族间交往互动的隐形地带,即文化间性。实现交往理性、促进民族互嵌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就不同民族而言,主体与主体互为条件的共在是各民族文化间性存在之前提;二是理解差异,尊重他者,运用文化对话及有效沟通,承认并重视不同民族的文化间性;三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导向,确立不同民族主体间共识的基本规范,增强国家认同。基于文化间性理论,反思我国民族政策,应注重新时期文化弱势民族和新生代少数民族群众的"互主体性愿望",在深刻理解多民族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上努力促成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公共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布罗姆·S.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教育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已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思想。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教改失败后,作为这次教改指导思想的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本文对布鲁纳教育思想作简单的论述以及纠正人们对其主要思想的误解,从而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我们的教育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