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当前反腐败态势呈现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的特点,我们应如何认识新型腐败、如何整治新型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对当前反腐败态势作出新的判断,指出当前腐败呈现"三个交织"新特点,包括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以及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其中"新型腐败"是一个新提法。我们如何认识新型腐败、如何整治新型腐败呢?  相似文献   

2.
公共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发生的重灾区。试从公共工程牵涉的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运作流程入手,根据腐败主体、权力支撑、涉及环节、腐败手段和腐败方式的不同,总结公共工程腐败的六种典型模式。并进一步利用寻租理论、俘获理论和合谋理论等工具对公共工程腐败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国际上测量腐败的经验,利用公开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当前公共工程腐败的程度进行初步测算:从腐败治理重点领域维度看,专项模式的实行,说明治理公共工程腐败是近几年国家腐败治理的首要任务;从腐败立案比例来看,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数,约占全国腐败案件立案数的10%,高居各行业腐败榜首;从腐败金额来看,粗略估计公共工程腐败约占公共投资总额的25%;若从典型案例看,腐败现象更是五花八门,花样频出。  相似文献   

3.
有效遏制腐败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红 《湖湘论坛》2009,22(1):43-45
一般而言,腐败行为的发生有三个决定性条件:掌握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有效遏制腐败,需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强化权力监督,使人不敢腐败;加强廉政教育,使人不想腐败;构建制度体系,使人不能腐败。  相似文献   

4.
关于腐败心理,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研究腐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腐败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腐败心理类型等。国外学者则更多从腐败心理活动、社会控制、腐败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研究没有直接指向腐败心理预防,但为进一步探析腐败心理及其预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对警察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警察腐败的定义、警察腐败的代价、警察腐败的类型、警察腐败的原因和警察腐败行为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腐败本质问题界定、腐败行为特征及其成因、腐败测度、反腐败策略四个方面,对我国反腐败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提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当前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倾向明显等新特征。滥用权力的欲望、官员的经济理性、公共权力寻租、行政监督缺位、行政道德失范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创新腐败测度方法,科学测度腐败程度,推进反腐国际化。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加强对腐败行为的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基层腐败泛滥的谴责不能停留于感性层面,应该通过具体数据来加以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基层腐败案件数据库表明,基层腐败既具有中高层腐败的一些共性,也在腐败领域、腐败潜伏期和腐败类型等方面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基层人员"筛选"机制失衡、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以及"火警"监督机制缺陷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前基层腐败难以消除的内在机理,也提供了解决基层腐败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腐败防范心理是个体的一种拒绝、排斥、放弃违纪违法故意的心理状态,它与腐败心理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心理状态,并且在对立中冲突,在冲突中此消彼长。公职人员腐败防范心理包括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愿腐败的三种心理状态,这三种心理状态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心理过程的不断冲突中逐步形成的。构筑公职人员预防腐败心理的具体路径有:通过严惩腐败的路径,构筑不敢腐败的心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和严格制度执行力的路径,构筑不能腐败的心理;强化健康心理意识的路径,构筑公职人员自身不愿腐败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青年论坛》2004,(5):21-22
针对腐败的问题 ,首先对腐败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腐败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揭示了个人腐败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吴永明 《公安研究》2001,(9):83-84,94
该文主要介绍了美国警察腐败的原因,腐败的几种类型、警察腐败的社会危害以及遏制这种腐败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的时代、政体和经济体制都没有杜绝腐败的发生。除行政因素外,腐败成本的经济学分析为解释腐败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以经济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为前提,通过对腐败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发现腐败被查处概率对腐败成本和腐败发生具有重要影响;进而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影响腐败被查处概率,导致选择性腐败与高级隐蔽形式腐败的发生。结合我国实际,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加强反腐败斗争,就要提高腐败被查处力度、升级腐败打击力度、全面提高腐败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全社会反腐败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腐败具有普遍性、公开性、习惯性和潜伏期长等特点,从趋势上看,似乎正在由偶发个案腐败向着带有普遍频发的整体性集体腐败转化和发展。必须走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认识误区,实现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理念变革,构建国有企业腐败防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腐败"定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治理从没有停止过。在当今腐败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和政治顽症的情况下,对腐败的正确认识将有助于腐败的治理。本文通过对众多腐败概念的分析,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腐败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腐败黑洞:公开披露各类腐败的经济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敌 ,给国家和广大人民造成十分惊人的巨大经济损失。估计腐败的经济损失是一项十分困难的研究 ,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腐败黑洞” ,这是指可能是无人知晓的“无底洞”。为了搞清楚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 ,哪些领域和部门最腐败 ,为什么这些领域最容易腐败 ,如何确定防治腐败的重点领域 ,哪些领域反腐败可以明显减少经济损失。有必要对腐败的经济损失作初步估计 ,尽管是比较粗糙和不太准确的计算。根据我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四种主要腐败类型———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税收流失行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腐败行为的完成,都包括腐败主体、腐败对象、腐败机会三个要素。独立地针对某一要素进行治理,很难收到较好的成效。要治理好腐败,就应从源头上切断腐败三要素之间的联系,从体制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的认识仅局限于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这个表象上,没有更进一步地分析引发腐败的各种各样的成因,导致在制约腐败行为的方法上单一化.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腐败,对症下药,找到一个综合治理的方案。本文就试图在这个方面作一些尝试。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为自己或小集团谋私利的行为。如果从腐败的成因上对腐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把腐败分成结构式腐败和个案式腐败两大类。结构式腐败是指由社会、历史原因给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的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诱发的腐败;个案式腐败则是指排除社会、历史因素,完全是因个人的  相似文献   

17.
腐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并不能单纯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腐败存在合理性问题,也不能将承认腐败的不可避免性,简单归结为腐败合理。腐败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消除腐败,一要靠制度创新,二要靠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18.
潘在清 《新东方》2008,(6):19-23
要取得防治腐败的新胜利,必须加大防治腐败的力度。我们对加大防治腐败力度的必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同腐败做斗争的决心,提高防治腐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论反腐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建柏 《求索》2007,(9):83-85
在对腐败行为的治理实践中,如何准确估价腐败行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这个问题,尝试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测评腐败行为,旨在确立一套评价腐败行为的科学体系,力求使测评腐败程度科学化、数量化、精确化,为控制腐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腐败的危害性是全方位的.腐败造成的社会分化使社会成员有不公平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腐败导致社会成员千方百计利用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腐败严重降低社会成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大大弱化.本文力图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腐败的危害性,认识腐败,坚决铲除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