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人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根本人格特征就是他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这一根本人格特征,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自主和实现。意识作为个体主体性人格内涵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体对自我与外在世界辩证统一关...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着手进行分类,那么道德教育可以分为社会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教育。过去,往往偏重社会道德教育而轻视或根本不谈自我道德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一自我道德教育是指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对自己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个体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影响下,在高度自觉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进行的。其具体过程是:个体正确认识到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于是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产生自我锻炼的动机,自觉地控制  相似文献   

3.
论个体的自觉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昌 《湖湘论坛》2008,21(3):113-115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自觉能动性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其内容是意识性、自主性和实现性。  相似文献   

4.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认识过程中是人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环境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那么意志过程则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因此,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成份,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坚强的意志会使人的活动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自觉地去克服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积极地探求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效地挖掘和开发人的智力潜力。…  相似文献   

5.
自主管理是指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行选择、吸收与内化,并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认知和评价、自我激励、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主动规划和控制自己的活动,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完善和调解自己的心理,从而实现行为效益的最大化以达成目标的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它表示情绪智力的水平。“情绪智力”指的是个体监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且识别运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也可以说情绪智力是通过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识别、控制,在调节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说来,它包括: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既觉知自我的情绪,又意识到自我对此情绪的看法,是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础。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它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是一种有效摆脱焦虑、沮丧、烦恼、悲伤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和自我安慰的能力。这一…  相似文献   

7.
意志和意志力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自觉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在人主动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个体是指进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人 ,个体行为是指个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个体行为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特征 ,个体行为有个体奋斗、个体实现、个体发展、个体超越等类型。个体行为与科技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认同是指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及社会进行能动互动,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形成自我反思,使行为与思想逐渐形成并自觉发展成一致的状况,表现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反思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次追问.结构化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建构和社会塑造互动的过程与产物,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经验反思性、连续一致性与主观适宜性.自我认同能为个体的社会生活提供方向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生活目标,为个体的社会认可提供实现条件,推动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自己进行思想反省和行为的制控,达到自我完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都是被普遍运用的个体自我教育的形式。集体自我教育则是在中学生的一个群体内部,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彼此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竞赛评比、演讲朗诵、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都是集体自我教育的形式。这种集体活动的过程,也是每~个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主观角色定位,是指社会个体在某社会群体中与其他个体关系及与其他环境元素关系的固定意识指向。明确的主观角色意识可以使社会个体的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意志力更强,可使社会个体的行为更有效率、产生更大效益。公安教育训练教师在一线参加公安工作实践时,应有自觉的角色意识,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应起的作用、与公安干警的角色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的范畴来分析,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活动展开的,因此,人类归根到底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建构,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客体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从教学论来分析,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  相似文献   

14.
人的存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行为都是价值范导行为、人的活动都是价值追求活动、价值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人在价值方面的认知与践行有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过程,要达到理论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培养关系思维、求实思维和跳出思维,要达到实践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宽容、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张跃刚 《人民论坛》2014,(10):194-196
人的存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行为都是价值范导行为、人的活动都是价值追求活动、价值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人在价值方面的认知与践行有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过程,要达到理论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培养关系思维、求实思维和跳出思维,要达到实践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宽容、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郭一红 《湖湘论坛》2004,17(4):87-88
人类文化的传承手段有两种,即教育和自我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高校学分制的确立,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及教育者的规范要求,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简言之,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及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存在状况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还能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始于个体出生十个月左右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然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了自我;再以后才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成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积淀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  相似文献   

19.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20.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