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囿于见危不救内涵不清,理论界对见危不救入刑问题形成“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分歧。见危不救是指能够提供救助且救助对自身或第三人无现实危险却不提供救助、造成死亡结果的举手不劳。见危不救入刑是刑法积极应对见危不救现象的应然之举,是完善见危不救法律规制体系、纠正刑事司法长期偏误的内在要求,是刑事立法兼顾罪刑法定与罪刑相适应两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理应得到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刘仁文 《中国人大》2000,(24):29-30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不断披露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看客”事件。充当“看客”的,除了那些现场目击者外,还包括我们的法律。按照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见死不救、见危不救还不能以犯罪论处,只能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失去法律支撑的道德在此种情况下已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3.
对比中日遗弃罪的规定,探求在我国现有刑法语境下如何规制"见危不救"现象,并分析和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的可能性。借鉴日本立法模式,需要解决义务来源和遗弃罪内涵重构问题。针对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成立,需满足危险状态具有现实的侵害性与紧迫性、危险状态的解除对行为人具有排他性的依赖关系、行为人须有能力实施救助行为且不损害自己的较大利益、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发生了严重后果;并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入刑违反刑法的谦抑性、见危不救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相关立法例不能说明见危不救入刑的必要性、既存困惑影响见危不救入刑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见危不救主要是指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重大财产处于危险状态或者公共利益受损时,行为人有能力救助而不予救助以及有能力协助救助而不进行协助救助的行为。根据行为人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身份"型和"特殊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对于"普通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各国步调基本一致,确定了其非犯罪化的趋势,而对于"特殊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像美国、意大利等大多数国家都已将其纳入刑法之中,而我国刑法尚未对此予以明确。目前,对特定主体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应当犯罪化的讨论依然激烈,反对者多担心其入罪会导致道德法律化以及影响刑法的谦抑性等弊端,但综合社会伦理和法律基础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到人格提升、刑法完善以及当前世界刑法的整体趋势,将特定主体的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众多见危不救行为,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发了社会对见危不救行为的关注。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如果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我们应该在立法上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当前刑法学界亟需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唐律疏议》中对见危不救行为的相关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当今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并从犯罪客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立法意见以及在立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社会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定的.对其价值判断的这种一致性,使得对其犯罪化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对见危不救行为动用刑罚加以调整,使人们自愿承担救人于危难间的义务,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刑法中应增加"见危不救罪",但要有严格的范围限制.  相似文献   

7.
人们遇到突发状况时,希望得到及时帮助;遭遇不法侵害时,渴望有人挺身而出。如果“救不救”“管不管”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见义不为”“见危不救”等不良风气就会冒头。见义勇为,代表着社会正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然而也有人说,见义勇为过时了。但在我们身边,总不乏“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这些英雄,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见危不救入罪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和现实需求,存在可以借鉴的别国立法模式。设立见危不救罪,应在刑法总则中确立一般救助义务,在刑法分则中解决好罪名与分类、量刑、诉讼程序的选择等问题。为规制见危不救行为,还需要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和救助人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公众应急救助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呼唤正义     
呼唤正义○敖江波“正义”究竟是什么?翻开史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为正义而扯旗洒血的伟大场面,是一次次为道义而捐躯的英雄壮举。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金钱物质之利一如厚重的尘障,蒙蔽了一些人的心与眼,见危不救、见义...  相似文献   

11.
“义”究竟是什么? 历史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金钱物质之利一如厚重的尘障,蒙蔽了一些人的心与眼,因而“义”也就有着令人难以辨别的面目。见危不救、见义不为、冷漠麻木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顽  相似文献   

12.
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法律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危而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将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合理的 ,也是可行的。救助义务的立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律所调整的见危不救行为应符合存在急需救援的危难、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或职务关系以及行为人有条件救助而不救助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司戈 《公安研究》2013,(4):18-22,44
比较中美两起消防队“见火不救”事件,分析两国城乡差异化的灭火救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论证市场机制不可能提供可靠的灭火救援服务,地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缺位和不作为是“见火不救”的根本原因,提出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慎用市场化工具,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灭火救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民社会公德建设有时不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我们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见难不帮、见危不救反落井下石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曾经长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但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的现状不容乐观。深入查找我国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原因,对于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面是“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被媒体抛出:另一面,房地产巨大泡沫正在受到打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大》2012,(9):31-32
在过去的几年里,社会上因道德滑坡而出现多起令人心寒的事件。解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问题,破解“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也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面孔     
温家宝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时间”。在震后的72小时中,66岁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辗转9次视察7地灾情,召开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用高效、迅速、果断的72小时为中国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8.
《救亡日报》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会”)成立,《救亡日报》作为“文救会”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9.
你有病啊!     
忽然听到湖里有人喊:“救命!救命啊……” 唐汉急忙奔过去,一眼就看到了落在水里的女孩。唐汉来不及脱衣服就要往湖里跳,却被一位年轻人制止了:“你不能下去救!”唐汉急着说:“我不下去救,那你快下去救啊!”年轻人回答:“我也不能下去救。”唐汉火了:“我不能下去救,你也不能下去救。这女孩,你让谁去救?”年轻人就说:“领导去救。”  相似文献   

20.
南京路被誉为“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万商云集的黄金宝地,也是国内外游客的购物天堂。因此它入选新“沪上八景”是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