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后期编选唐宋词之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选唐宋词之风甚盛,其选词范式与前期大为异趣:后期唐宋词选本偏于精选细论,选家的理论批评意识较强,词论型词选渐成词坛主流;就操选政者的身份、编撰态度,以及选本中体现出的对唐宋词的校勘、考订等方面,无不显示出更为学术化的特征;此外,后期选本更加注重读者之接受状况,选家十分重视以选本向学词之人开示门径,度人金针。这一论题对于从选本之角度考察唐宋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以及研究清代词学论题皆有裨益,对于今天的唐宋词选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数百年来的唐宋词研究,大抵围绕“豪放”“婉约”来做文章,业已形成的传统格局对唐宋词研究的限制显而易见。已故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高足王兆鹏博士怀着能在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的热望,选择一向不受人们关注的宋南渡词人群作为群体研究的突破口,以新的研究观念审视整个唐宋词的发展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量的实证工作,从而以他的博士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版),实现了对唐宋词研究的一次突破。所谓宋南渡词人群体,是指生活、创作都经历了北宋末徽宗朝和南宋高宗朝的一群词人。作者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证实了这一批词人有较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其中大部分人仕同进退、政治倾向一致,又由于他们大多是元祜党人、元祜学术名流的门人故旧,相同的学术观点和渊源,无形地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他们相互  相似文献   

3.
谭献在晚清同光年间学界、词坛影响至巨,为常州词派继往开来之一大家。从词选本批评和编辑词选实践来看,谭献对常州词派系列选本大加揄扬而批评浙派《词综》补辑选本,委婉肯定《草堂诗余》;编辑《箧中词》和《复堂词录》选录由唐至清之词,皆可见到谭献阐扬推衍常州派词学之主观意图,但其同时又不固守宗派门户之见,颇能折中二派之长而避其短。  相似文献   

4.
论晚明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光辉 《求索》2013,(3):138-140
晚明是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的成熟期。由于文人积极参与戏曲编选,晚明戏曲选本编辑理念趋于多元化。与民间选本相比,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更为复杂。一般说来,文人编选戏曲选本,都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强化尊体意识;以便于案头阅读与清唱,有助于观摩戏曲表演,能指导时人戏曲创作为选曲主旨;增强主体性,凸显编者个人特色。晚明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永贤 《求索》2012,(7):127-129
清初选诗活动最具特点的,是编选本朝诗的热情极其高涨。清初诗选本的编选与清初诗歌的繁荣密不可分。从选诗活动与诗歌繁荣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清初诗坛的繁荣,为选诗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选诗也表现出规范诗歌创作、引领诗风变化的自觉意识;同时,选本中所具有的对诗学理论的探索与总结,也为清代诗学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词源》作为中国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接受史折射出历代词学思潮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对于蓬勃发展的清代词学而言尤其如此:从清初云间派词学家对它的浅层接受,到清前期浙西词派在继承其理论的同时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偷换,再到清后期常州词家为调和词学内部"言志与缘情"、"守律与破律"、"雅化与俗化"三对矛盾,对该理论进行了合理吸取与深化,并通过"意内言外"的词学理念,完成词体最终的复合建构;这一漫长的过程《词源》作为一个参照系和理论源,对清代各时期各流派的词学思想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词学向诗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刘勇  黄元英 《求索》2012,(4):132-134
《中兴间气集》与《御览诗》两选本皆为中唐之际的诗歌选本,但二选本在诗人及诗歌选录上存在较大差异,后世对二选本的评价也大相径庭。通过比较分析,二选本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在于:二选本诗选家的审美趣味相异;选家编选选本出发点或目的不尽相同。从比较中更可探索中唐诗歌所存在的共同的审美风尚以及中唐诗歌演变轨迹,更为重要的是二选本的存在使许多诗人及其诗作得以流传,为唐诗的校勘、辑佚等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更能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文学流派风起云涌,其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拟古思潮实为主流。在明代文学复古大潮的推动下,诗歌选本异常繁荣。其中古诗选本与唐诗选本争奇斗艳,呈现出编选的繁荣局面。明代古诗选本不仅文献学价值很高,而且古代文学批评价值也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辉煌,为世人瞩目。从文体分类研究的角度看,诗、词、小说最盛,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其实,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姑且不说其它,仅以唐宋散文来看,作家作品之多,实在令人惊叹。要对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就以大家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为例,近四十年来,围绕“唐宋古文运动”的问题,发表过不少论著,其中又多半集中在韩愈、柳宗元身上。这些研究成果固然应当充分肯定,但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宋散文作一些新的探  相似文献   

10.
清人对宋词的体认与清代词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人正式将词确立为赵宋之代表文学。他们认为两宋词坛词人济济、名家辈出 ,篇什繁富、佳制林立 ;宋人填词按宫制谱、审音协律 ,风格竞出、流派纷呈 ;而且宋人理论成熟、词话渐出。这些认识不仅影响了清代词学中词史之学、评点之学、校勘之学、图谱之学和词韵之学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影响到清代词学流派的形成、词学话语的建设以及词话的整理与撰录  相似文献   

11.
"缘情"、"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有所相通,但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李清照的词既坚持了"本色"又融合了发展性因素,"缘情"同时兼以"言志",具有双重的美学倾向。从文体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看,两宋之交是词由以"缘情"为主转而"言志"为主的重要嬗变时期。易安词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甚至堪称考察这一时期宋词演进的范本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周成强 《求索》2013,(3):122-125
明清时期,桐城地域诗歌选本众多,从编选特征和诗学风貌来看,它们呈现出许多共通性特点。作为第一部桐城地域诗歌总集,《龙眠风雅》在桐城诗歌选本中很具代表性,对其他选本产生了重大影响。《龙眠风雅》正、续集共九十二卷,本着表章乡邑诗学的目的,在编选时以人存诗与以诗存人二例并用,选录了从明初到清初近三百年五百五十一位诗人的作品。其规模宏富,体例明晰,遵循以时为序的编排原则,并采用因人系诗的编辑方式,作者名下附有详略不等的小传。其编纂思想以风雅为旨归,由此体现出桐城一地重雅正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郭凌云 《求索》2013,(6):133-135
仁宗朝词坛是宋词发展的第一个成熟繁盛期。仁宗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仁宗朝词坛的兴盛和新变的产生。“无南北之异”的取士政策促进了仁宗朝词的兴盛;分别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中心进行的词学活动.促进了仁宗朝词坛疏隽与婉雅两种词风的产生:词之功能发展至仁宗朝有了极大的扩展。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大词人产生于仁宗朝,并不是偶然现象。对仁宗朝词坛新变的探析,对更好地把握词史流变、进行词家的个体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人填词化用唐诗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除苏轼、周邦彦二人词不限于用晚唐诗,其他词人则多对晚唐诗情有独钟。欧阳修、李清照词特爱用韩偓诗,秦观词喜用杜牧诗,贺铸词爱用温李诗。晚唐诗中不少名句甚至被宋代词人反复多次借用。宋人填词用唐人诗句,已成为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但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却从不愿轻易这样做。这种现象反映了北宋人对于填词的游戏态度,也反映了宋人对晚唐诗的由衷欣赏,以点化唐诗来标雅炫博。有学者认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反映宋人欲以词来“祈求名于时和名于久”,这是一种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文人命运因受到悲剧时代的制约,他们的心态也普遍具有忧伤的色彩."伤春"的词作大多出自多情、失意的女性之手,主要表现词人感情世界中的"柔性"一面,也体现出词为艳科的特色."悲秋"词作中,一般都凝注了比较宽广的人生感慨.这与那个时代造成他们"病态"的心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突破"诗言志"的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分庭抗礼的独立文体.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词受传统文化的大量辐射,"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三个特征异化,导致宋词巅峰地位动摇,开始走向衰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在中国的传播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指唐、宋两朝(即指从651年伊斯兰教始入中国至1279年宋亡)。在这六百年中,伊斯兰教属外来侨民的宗教,穆斯林闭关自守、不向外宣传。后期七百年,即从元、明、清以至今日的伊斯兰教,是由中国穆斯林用汉文宣扬伊斯兰教教义,使之得到发展的时期。本文拟就前后两期主要不同之处,加以论述。对后期的伊斯兰教,因篇幅有限,只谈到清末,不多赘述。  相似文献   

18.
刘昶 《求索》2012,(10):142-144
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的触因是唐顺之对"韩、柳、欧阳、曾、王、三苏"八家文的推崇,而汲取古文精髓以助时文创作才是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的根本动因。因为在茅坤眼里,时文与古文精髓相当、法度相通,可以古文笔法写时文,以时文框架装古文。所选的八家文乃"古六艺之遗",时文创作时,可以把八大家的古风之气融入其中,从而体现"代圣贤立言"的宗旨。本文以茅坤给《八大家文钞》所作的总序和小序为文本,考据八家文与明时文之关联,认为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大抵亦为举业而设"。  相似文献   

19.
清末各省巡警道的设立是在清廷推行官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央与地方督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和权力纠葛在巡警道人选的争夺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受此影响,湖北巡警道的选任调黜便成为晚清官场吏治腐败、中央与督抚权力纷争政治生态的一个典型缩影,并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晚清湖北警政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王湘华 《求索》2012,(3):178-180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在词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中可以窥视王国维选词观与词学思想。全书编辑体例调整适当,编选全面,几无遗珠之憾;对词家词作选编勘校各有侧重,在词籍编选上有辑佚开拓之功。王国维词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跋语之中,具体表现在对词作的优劣论、意境论和风格论,虽吉光片羽,然弥足珍贵。其词籍校编与其词学批评相辅相成,使得其词话举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形成完善的词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