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在官场,检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小的方面来说,犯错有时是影响仕途的一个硬伤,而检讨在部分人眼里看成了确认错误的证据。从大的方面来说,检讨有时被视为一种"政治层面"的安排。一提起检讨,人们往往想到当众读悔过书那种痛哭流涕、懊悔不己的情景。人非草木,孰能无错。错了如果讳疾忌医,一意孤行,就会积重难返,麻烦变大。  相似文献   

2.
9月17日,眉山市人民政府出台36号文件——《眉山市政府部门决策失误检讨和公开道歉制度》,规定政府部门决策失误要检讨并公开道歉,并规定了决策失误的检讨和公开道歉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会议上作检讨:二是在市级媒体《眉山日报》上刊载公开道歉书,在眉山电视台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3.
舒炜 《廉政瞭望》2014,(20):36-37
“接到领导电话,是与其沟通的一次机会,拿捏得当,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尤其在大机关里,有的人工作好几年,可能和‘一把手’都没有单独说上话的机会。” 在官场上。接到领导,尤其是上上级领导的电话,有时并不是件小事。某地级市的王秘书长说,从小的方面来说,完成上级领导交办任务是基本职责所在,而往大的那头讲,这也是在大领导面前体现自己全面素养的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4.
《廉政瞭望》2003,(12):24-25
2003年6月中旬,3700万黑龙江群众从电视、电台和报纸听到、看到了一份“检讨”,“检讨人”是他们的省委书记宋法棠。“检讨”的原因是:“黑龙江出了马德等人买官卖官的重大案件,省委是负有责任的。在马德案中,省委领导至少负有两方面的责任:第一,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负有失察的责任;第二,结案后,省委投有主动地自我批评。在这里,我代表省委领导向全省人民作检讨!”  相似文献   

5.
钱江 《党史博览》2009,(8):36-37
“文革”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场劫难,也使生活在“文革”台风眼中的一些人从精神到作风都扭曲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进入“文革”年代,他“疯狂了”,情绪忽起忽落,言语有时难以控制,荒唐至极。他忽而红得发紫,在陶铸被打倒以后,  相似文献   

6.
决策就是拍板决定问题,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经常遇到的事情,难点在于如何使决策有效。有效决策,就是通过决策的实施解决了问题。把握目标,是有效决策的基础对于领导者来说,要进行有效的决策,第一位需要关注的事情就是要牢牢把握组织发展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经常会遇到两难抉择问题,如何拍板,如何定案,有时是很难选择的,左不是,右也不是,左右为难,有时甚至令人感到心烦意乱,慌乱之下,拍下去再说。殊不知,这一拍有时可能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其实越是困难,越是难于决策的时候,越需要领导者进行认真、细致、耐心…  相似文献   

7.
《湘潮》1991,(5)
近年来,一批记述毛泽东生平、生活的书籍相继问世,这对一向把领袖人物的日常生活视作神秘的普通百姓来说,真是大饱眼福。读了几本这类的书,也就生出感叹: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其实也不是权力无边。别的不论,就拿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来说,秘书、卫士并不因在主席身边工作就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毛泽东也决不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者自己权力的一部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紧张,毛泽东的秘书们在武汉搞到了一点肥皂,一人买了一块。现在看来,真可谓比芝麻还芝麻的小事,但中央办公厅知道后,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予以严肃处理,有关人员作了深刻检讨。中央办公厅调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并不一定要向毛泽东报告、请示。有时,毛泽东认  相似文献   

8.
钱江 《党史博览》2009,(2):27-29
1971年12月,胡耀帮从河南省潢川的干校回到北京,处于“待分配工作”状态,无须劳动改造,也没有人要他出门开会了。这时,毛泽东传下话来,要4个人(胡耀帮、林乎加、苏振华和周荣鑫)写检讨。这在当时是一个好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检讨递上去,一般都能通过,通过了就可以“解放”分配工作,算是重新出山了。  相似文献   

9.
陆思敏 《廉政瞭望》2014,(13):27-29
如今退休在家的周明,曾是某市民政局的副局长。周明不仅是当地官场有名的才子,还被誉为单位内写检讨的高手。在周明工作期间,该局大大小小的检讨,都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广东汕尾陆丰市一副市长上电视公开检讨一事引发热议。自2017年起,因环卫整治排名倒数第一等问题,陆丰市每年都有副市长或市委常委在电视上公开检讨。年年检讨年年倒数,称其为"道歉秀"一点不为过。其实,上电视检讨并非汕尾首创,难说是"创新",且这种形式也有过争议。去年11月,贵州一名女教师因违反交规被作为"反面教材",上电视陈述了一段检讨,被批是另一种不文明。汕尾如果想把这项工作抓实,就不应为了检讨而检讨,而应好好想想怎么整改。  相似文献   

11.
现在送礼的理由简直是五花八门。谁人听说过上门送礼,还要做检讨的?春来县就发生了这么一件送礼还要做检讨的事儿。 去年的10月份,常务副县长蒋金柱又病了。每年的这个月份.他基本上都要到北京住一次院。 县长住院了,下属各个乡镇科局及厂长经理们,哪个不得去看看?如今工作是次要的,关系是主要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的头,如今看望病人,再不用买营养品之类的东西了,一束鲜花,一个红包,皆大欢喜。于是,看望大军穿梭往来于北京和县城之间。 不久,有消息传来,蒋县长被查出了癌症,医生说顶多还能维持半年。看来,他这个“常务…  相似文献   

12.
报载: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1995年至2000年4月大肆卖官,疯狂敛财2000多万元,涉及领导干部260余人。按说,类似个案在全国已发生过多起,马德也并未创造“新纪录”,似乎不足为奇了。但出人意外的是,近日,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为马德一案在省电台、电视台及报纸上向全省人民公开检讨:“省委对干部提拔任用上负有失察责任。此案结案后,省委没有主动做自我批评。在这里,我代表省委向全省人民做检讨。”不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国查处的贪官可谓多矣。但几曾见过省委书记为此而主动承担责任并公开检讨的呢?这在全国来说是破天…  相似文献   

13.
高小勇 《廉政瞭望》2006,(11):54-55
作为高层决策者,为了全局长远利益,有时必须牺牲部分或短期利益,而常常无法获得理解和认同,承受很多误解和指责,做出苦涩而艰难的决策。美国在这方面有两个著名事件,一个是珍珠港事件;一个是研制U-2高空侦察机。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一个人能占善辩是一种本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知识、智慧的反映,也就是说肚里要有货。肚里没货,却又喜欢叽叽喳喳,碟碟不休,充其量只是一种噪音,让人心烦。进而我想到,一个人乐意和善于辨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又何偿不是一种本事。不具备这种本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也许仅仅是个人上当倒霉或误事。但对一个担负着相当领导之责的人来说,缺乏这种本事,造成的后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决策某一重大事项,不注意多方听取意见,只注意听取与自己想法一致的意见,而听不进与自己意见截然相反的意见,轻率‘邮板”,…  相似文献   

15.
韩书力 《求贤》2012,(6):63-63
命运的安排有时欠公道,有时又是很匹配的,比如我韩书力,1973年至今,在西藏高原生活了近四十载春秋了。众所周知,西藏由于独特的历史进程所形成的文化生态中,仅以美术范围来说,这里只有庙堂艺术(壁画、雕刻、唐卡)和丰饶多姿的民间艺术,唯独缺少了文人绘画这一枝。这也正相宜了腹中缺文少墨之流的吾辈。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有一句含义深刻的话:“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句话,是颇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根源,是促使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与时俱进”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以及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必须认清什么是“时”、什么是“进”。笔者认为,“时”,可以说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方面的质所显示出来的综合点。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时”是由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环境、时势、文化、人员等…  相似文献   

17.
1950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对濮阳聊城运粮事件平原省委进行检讨,报告中共中央华北局请求处分,向省各界代表会公开承认错误》、《公开检讨运粮工作中的错误,平原省府处理濮阳事件》两则消息,并全文刊登了平原省委和省政府关于这一事件的检讨报告各一份。应该说,这是建国后省级党委和政府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公开进行检讨。那么,为什么一级省委、省政府要在中央最高级别的报纸上进行公开检讨,并被附上报告全文呢?  相似文献   

18.
赵家忠 《新长征》2011,(4):30-30
学习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课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之途;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巩固地位、提高能力之基;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是顺应时代、创新发展之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夯实基础、健康成长之梯。  相似文献   

19.
单光鼐 《企业党建》2012,(10):63-63
在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看重的仅是当时的“应急、处置”,一俟事态平息后却疏于检讨、反思和总结,有的甚至是“好了疮疤忘了痛”,事过之后,故态复萌.一切照旧;不知或不愿在汲取教训、重塑形象、恢复信心和重建制度诸方面下苦工夫,忽略了公共危机管理中防止事件重演的这个最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第六次:深入前沿观敌情,眼镜险招杀身祸 黄克诚的眼睛高度近视.时时离不开眼镜。眼镜对于黄克诚来说,可算是一件随身不可离开的宝物。然而,眼镜有时也会给他带来麻烦,甚至酿成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