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孟德斯鸩的分权学说,简要分析了权力的本源,提出了一切权力应当服从于、服务于民众权利的观点.任何权力不得凌驾于民众权利之上,权力应以保护民众权利为己任.权力的超越、背离和异化都将产生腐败.防止权力被滥用的方法就是要建章立制、约权遏腐.  相似文献   

2.
田芝健 《求实》2003,4(5):43-46
如果把一国的政权比做一个政治平台,那么,主人有权给它安装上必要的腿,至于不同的国家到底应该是"三权鼎立",还是"五权架构";是一权独立,还是七权分设等等,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主人基于对权力运行规律的认知所作出的主观选择,二是一国的传统与他国的影响,三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3.
周雪梅  程倩 《探索》2005,(5):49-52
诸多治理腐败的设计基于旧的权力分类理论,都没有找到腐败生成并蔓延的根源,林林总总的治理之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缘木求鱼。张康之教授把权力分为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力分类方法。根据这种权力分类,腐败的根源在于具体权力的异化。它跳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单向度的思维定向,寻求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新的路径,可以为认识腐败、治理腐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权力的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权力商品化是掌权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商品,用来进行权物、权钱、权色、权权交易,从而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权力资本化是指权力在社会生产、流通领域中采取资本的形式,获取私利。权力市场化是指掌权者利用公共权力控制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为自己和少数人谋利。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的双重烙印下,其范围界定具有纵横两方面的排除特性.社会组织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但主要发挥着"桥梁"、"社会"、"自治"、"监督"和"认同"等积极功能.在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组织运步"从外生权力走向内生权力"的演化机制已日渐明晰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婷 《唯实》2014,(7):47-48
如何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权力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国家的已有经验有其本国独特的传统背景与生态环境。邓小平始终认为,构建权力监督机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监督体系。他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1]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权力生态系统的优化过程,权力生态净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四个着力"部署要求开启了我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开启了我国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权力滥觞、权力主体、权力行使这三个权力运行的必经阶段和基本环节进行归纳和演绎,分别建立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试图实现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与权力生态净化的耦合。  相似文献   

8.
切实加强党的权力监督、坚决防止权力腐败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解决党的权力监督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权力监督,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完善权力监督领导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实现权力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正>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权力滥用。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通辽市"532"工作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核心理念,通过严密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将嘎查村级事务纳入程序化、法治化、公开化的决策管理模式,形  相似文献   

10.
党政"一把手",掌握相当大的权力,但权力要与责任相匹配,掌握多大权力,就要负多大责任。让责任管住权力,是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反腐败斗争的利器。为此,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掌握多大权力,就要负多大责任,运用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风险和后果。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确定责任追究的时间范围,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规范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强化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让责任管住党政"一把手"的决策权和干部任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