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途径等方面论述了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途径等方面论述了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艰巨复杂的工程中,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创造无止境,理论发展无停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解读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完善了统一战线的性质,确立了统一战线实现中国梦的法宝地位,重新规划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关注重点和主要任务,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不仅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一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统一战线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引下,在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新时期统一战线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形成了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大好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对全市统一战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统一战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可以大有作为。一、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在本质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并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观点和方针政策,为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宝库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邓小平根据新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需要统一战线,而且还要扩大统一战线。他指出现阶段“我国的统一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王允平,张冰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统一战线的理...  相似文献   

10.
统一战线的基本功能在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聚拢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有了新定位、新形态和新使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明统一战线的目标旨归,以"大统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统一战线的空间格局,以突出"价值认同""制度效能"以及"工作方法"勾勒统一战线的发展方向,形成新时代统一战线"目标定性—空间定位—实践定向"的整体性意蕴。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新阶段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对象发生了一些变化,统战工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工作重点有新的结构性变动。应把统战成员的政治参与意愿和渠道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治化轨道,增强统一战线的"顶层设计",提升统一战线的"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凸显其民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作为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解放后,我们党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样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把过去使用的“革命统一战线”改称为“爱国统一战线”,使得统一战线的范围空前扩大,极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统战思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邓小平将其归纳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7页)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广泛的范围,是建立在科学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力量,邓小平说:“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  相似文献   

13.
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青林 《求是》2012,(7):7-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就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也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协商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民主制度创新形式。以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为研究视角,以"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考察方法,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石,富有内在逻辑。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的实质内容,二者在辩证互动中保持张力:创新统一战线工作,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协商民主,可以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必将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协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履行职责的重要使命。因此,统一战线要以参政议政为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以广泛联系为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聚人心;以智力帮扶为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智强技;以协调关系为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环境;以民主监督为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学习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三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标志问题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同志是我党建立以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模范,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正确方面的代表。发展和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周恩来选集》(下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九六二年四月十八日周恩来同志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就是一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它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研究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不仅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祖国统一,也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呈现出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统一战线,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广泛政治同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比较,它的主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均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分析研究这些特征,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功能及发展趋向,确立其中心任务,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统战方针政策,将统战工作推向深入,都颇有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主体地位变得清晰、突出、巩固。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之一。追溯历史,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发端之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活动工作的重镇。新时代,统一战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和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统战工作方式方法,把上海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