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如今.政坛上有一股邪风刮得甚猛——官员迷信。有些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信科学信佛学,不信马列信“大师”。他们进庙烧香,见神磕头,仕途失意求签问卦,热衷选用“吉祥号码”,每有大事要选“黄道吉日”,甚至荒唐到录用人员时要看其“生辰八字”,提拔下属时要看其姓名笔划:听说哪里有“大师”、“大仙”、“高人”、“神算”,他们便不辞辛苦虔诚拜谒,千方百计与之结交:对“大师”的指点奉为圣旨,对“大仙”的“神意”深信不疑。假如前后左右有人稍有疑问,他们或面有愠意,或历言喝斥,而将与他们一样虔诚迷信之人视为同道。  相似文献   

2.
天外有天     
一些弟子老想呆在大师身边,大师对此颇为介意。天长日久,弟子们不时听到大师说一句让他们琢磨不透的话:“你们该走了.你若不走,你的智慧就不会来。”“您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一位百思不得其解的弟子问。大师回答:“水因流淌而获得活力和自由,你们因离开我而获得活力和自由。如果不离开我,你们就会停滞不前、思想僵化.困囿于我的一家之言之中。”  相似文献   

3.
从李一到张悟本,再到王林;从风水培训班受热捧,到地方办公大楼“风水”怪相百出……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年代,破绽百出的“大师”们居然还能受到如此多权贵名流的追捧;在这样一个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年代,不少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早巳不是新闻;在这样一个“神人”辈出、“风水”盛行的年代,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相似文献   

4.
成为工程设计领域的大师,是众多设计人员一生梦寐以求的。在西南电力设计院,就有一名被授予“勘测设计大师”称号的老专家。2006年11月16日,在西南电力设计院的办公室,记者如约见到了这位设计大师——熊显彬。创造诸多第一的设计人“从普通的设计人员到主设人,再到设计总工程师,再到副总工程师,我经历了各级岗位的锻炼。我的每一步,都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谈起四十余年的设计生涯,熊显彬一下打开了话匣子。1959年,成绩优异的熊显彬考上了重庆大学热能动力专业。1964年,刚一毕业,他就被分配到了起步不久的西南电力设计院。从…  相似文献   

5.
按照年龄计算,1990年出生的儿童到2009年已经年满19周岁,这也意味着到目前为止.“90后”学生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体。在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消费特点等方面。“90后”学生与他们的“前辈”们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党员干部之友》2009,(12):12-14
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再蘑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相似文献   

7.
朱海山 《学习月刊》2009,(17):22-23
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仙逝之后.媒体慨叹中国最后两个大师去矣。联想到温家宝总理一直关心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问题.找来一些大师的书籍认真研阅.发现大师除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外,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个性.我把它称为大师的风骨。与他们的学术思想一样.这些风骨与日月天地共存.人们可以记不住他们的学术思想.但始终难以忘怀他们的风骨.  相似文献   

8.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9.
要拉动经济增长,第一想到的就是消费。在此期间.国务院为扩大消费出台了七大政策措施.商务部也要求各地鼓励规范企业开展促销.有些地方有些人甚至喊出了“消费就是爱国”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面孔     
《廉政瞭望》2012,(7):8-8
王绪坤:“最牛消保处长” 这两年,从“炮轰”锦湖轮胎、整治吃费手机、取缔餐具收费、叫停商场返券、揭开美容骗局.到眼下最热的“叫板电信”要求按秒收费……哈尔滨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王绪坤,以敢打并打赢有影响的消费保卫战走红网络,被称为了“最牛消保处长”。他经常是豁出身家性命为消费者维权,消费者却不敢出头,这样的现状,不禁让民间为他叫屈。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大师     
詹国枢 《求贤》2011,(3):28-28
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其表演艺术为世人所称道。有卓氏艺术研究家认为.卓别林的表演艺术可以堪称“观止”.是喜剧艺术的“顶峰”。有一例恐怕能说明此言失之偏颇.在好莱坞举办的“模仿卓别林表演艺术”的盛会上.卓氏本人亦混在其中.结果卓君并未名列榜首,也未居其次,而是屈居第三。  相似文献   

12.
陆宏巍 《求贤》2009,(10):49-49
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源于对细节的高度重视。“麦当劳”走进中国,火爆异常,令国内餐饮界惊羡不已,原因何在?火爆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市场调研和精细的服务工作。“麦当劳”进驻中国前.连续5年跟踪调查。内容包括中国消费者经济收入的情况和消费方式的特点.提前4年在中国东北和北京市郊试种马铃薯,根据中国人的身高、体型确定了柜台、桌椅的最佳尺寸.还从香港“麦当劳”空运成品到北京.进行口味试验和分析。开首家分店时.在北京选了5个地点反复论证、比较。有了如此详尽的准备,生意红火,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党建知识     
《党建文汇》2014,(4):16-16
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继从十二大至十五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报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世,好像在宣布一个文学大师时代的结束。所以,他走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说得更明白:“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文学大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了。说到文学大师“难产”的原因,中国作家圈里相当流行的意见是社会生态环境不同,最有力的证据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那些大师,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的,到后来活着的大师们也没什么像样…  相似文献   

15.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5,(5)
贪官为何信“大师”贪官勾搭“大师”,乃权力与迷信的“结缘”,在这场交易中,“大师”们获得金钱,贪官们获得畸形的精神慰藉。“大师”们提供的“服务”形式多样:少数干部想被提拔重用,但精神不用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工作水平上,而是请“大师”占卜算命,预测官运,“除晦气”、  相似文献   

16.
唐钧 《学习月刊》2010,(15):38-38
如今的中国.以“中国制造”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拐点。也就是说,中国正在从以“生存”为主导的“温饱型”社会经济模式逐渐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型”社会经济模式。这个转变基于两个基本估计:其一,以“中国制造”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完成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17.
<正>这位“90后”不一般。他是“振长策、击长空”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从无到有,他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他航空报国70年,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从创立到强大的70载春秋。他是“步履不停,奋斗不止”的硬核上班族。年逾九旬,他还是继续奔走在科研一线。从家到办公室,两点一线之间,  相似文献   

18.
美好的精神家园要固守──时下道德杂论储瑞耕德,国家之基也。1说起时下道德这个话题,人们一下子可以列举出几十、几百条实例来证实:“堪忧”。从市场活动中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到人们交往中的不讲信义、欺诈害人;从闲暇娱乐中的“黄”、“非”泛滥、“灰色消费”到...  相似文献   

19.
熊小青 《求实》2000,(2):43-44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不少同志都把视野指向了农村消费,认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消费水平落后于城市达15年之久,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市场。若能启动农村有效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强劲的动力。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的现金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8.32%下降到1997年的64.38%,尤其是1995-1997年,平均每年下降1.9个百分点。而各种负担却逐年上升。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农民承担的“提留”、“…  相似文献   

20.
林洁 《唯实》2008,(1):49-52
治理公务消费是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公务消费的现象透视,从观念、文化、制度、监督、法律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务消费奢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靠观念“立”、文化“疏”、制度“导”、监督“防”、法律“制”来规范和改革公务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