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被害人的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是,对被害人应该享有的执行程序参与权却没有给予明确规定。这不仅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克服法律的内在矛盾性。文章从被害人享有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理论依据,被害人的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特征,传统上被害人不享有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的原因三方面对该权利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被害人具体参与刑事执行的程序给予了简要设计。  相似文献   

2.
“赔偿型”刑事司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物质赔偿是否到位、是否得到被害人的谅解,成为影响案件处理结论的重要因素,这种“赔偿型”刑事司法有其现实的背景和需求。然而,其可能引起的对国家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松动及刑罚轻缓化泛化等的趋向不能不令人担忧。因此,对积极推进中的“赔偿型”刑事司法进行冷思考,寻求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解决办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是启动刑事诉讼的因素之一,应受到刑事诉讼的直接保护。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方面虽有一些规定,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有效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4.
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当前其最迫切的需求,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对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功能,需要将该项工作尽快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重要的人权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关于具体补偿的社会福利说和社会保险说则凸显了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刑事政策意蕴。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基于国家责任与法治理念界定补偿对象,合理设置补偿机构,科学设计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具体追偿制度缺位等诸多问题。一般而言,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仅指向加害方追偿。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的建构具有立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具体应包括发现、追偿、处置、救济四种机制。为实现该制度的长效化,除追偿资金外,还可以探索将追缴的犯罪所得及收益、罚金和没收的财产、监管场所在押人员的劳动创收等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以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的“第一次被害”源于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由于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和社会力量对其保护不够,刑事被害人还会“第二次被害”。适当改变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庭审程序,并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是防治刑事被害人“第二次被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进了条文中.这里的人权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也应包括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以司法保护和国家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实现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必然途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构、刑事诉讼主体、国家公益的代表,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应当也能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救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救助主体、救助原则、救助对象等,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不同认识。笔者就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的实证考察和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个基层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在对当前检察环节被害人救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刑事司法救济手段尚不足以覆盖到所有被害人,尤其在检察环节上,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救助尚存在一定的空白.建立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对正式的刑事司法救济的一种补充,是当前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上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把被害人规定为诉讼当事人,从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这种把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提到当事人高度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在司法实践中也名不副实。被害人的刑事诉讼中的科学定位应当是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根据特殊的诉讼参与人的定位,被害人应当享有一定范围的程序启动权和广泛的程序参与权。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立是维护公平正义与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权利平衡,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被害人难以获得来自犯罪人的赔偿或其他方式的补偿,从而陷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痛苦之中。这对社会秩序构成潜在威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需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上的损害赔偿随着从惩罚到回复的刑罚观念重塑而复活。随着被害人学和恢复性司法的兴起,以及被害人在刑事政策中地位的提升,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得到了刑事司法充分的重视。刑事损害赔偿是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修复功能和桥梁功能,能够实现刑事制裁法律关系主体的再平衡、刑事制裁和民事制裁理念的再平衡,以及刑罚和非刑罚制裁方式的再平衡,有助于法和平秩序的回复。刑事损害赔偿在未来我国的刑事制裁结构调整中,宜定位为一种独立的非刑罚制裁手段,发挥刑罚替代功能。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 ,但在刑事实体法上 ,甚至刑法理论上被害人都不能与犯罪行为人相提并论 ,原因在于国家在刑事诉讼中对诉权的独占。提高被害人的实体地位不能仅局限于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而获得民事意义上的赔偿 ,本文认为 ,应将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均纳入刑罚体系予以考虑 ,并对传统的犯罪观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后续工作对于完善刑事和解机制、促进冲突彻底解决和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刑事和解后续工作的探讨还需深化。刑事和解后续工作可从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确认,加害人的犯罪预防和社会化,被害人的保障和保护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诉权是刑事诉权的一部分,是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主体应有的基础性权利,是公民判断对自我保存所必要的一种宪法性权利。在刑事诉讼的历史长河中,刑事被害人的诉权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中几度沉浮,在不同形态的诉讼结构中显现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见证了公民权利的历史变迁。本文拟通过对刑事被害人诉权权益属性的探讨论证其对公诉权制衡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往往受到侵犯。对刑事被害人的控诉有的不予立案,有的不通知其参加法庭诉讼,有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被理睬,有的申诉无保证,有的接不到有关的法律文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司法工作人员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所致,其次是司法解释跟不上新形势发展所致。为了切实维护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笔者特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问题提如下建议: 一、被害人是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直接受害人,一般对案件的经过、事实了解得很具体,在一些案件中,他与犯罪分子直接接触过,连犯罪分子的姓名都知道,抑或不知道犯罪分子的姓名,但一般知道犯罪分子的特征。所以认真听取他的陈述,还可以判断侦查工作的范围和确定侦查活动的方向。但刑事诉讼法第70条仅规定“询问被害人,适用本节各条规定”。一名话就过去了,很不具体,又不便操作。应当根据被害人在揭露犯罪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情况,重新调整刑事诉讼法第2章各条的排列顺序,并完善补充第70条内容,使其便于适用,又能避被害人仅是证人之嫌。二、鉴于被害人与案件的结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被害人与办案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各种情形,如果适用回避,既使办案人员比较超脱,又能消除被害  相似文献   

19.
无被害人的犯罪是没有具体的被害人,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我国传统的刑事司法实践不把无被害人犯罪视为犯罪。西方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犯罪问题,提出了非犯罪化的主张。我们应当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吸取西方这方面合理的东西,对无被害人犯罪分类研究,区别对待,其中有的需要犯罪化,有的需要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从轻情节,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广为适用,但由于我国刑法对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和适用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加之理论研究很不够,导致审判实践中法官认识不一,适用相并,造成相当混乱。本文结合审判实践,阐析了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的特征、类型及刑罚适用,并提出将被害人过错责任这一酌定从轻情节法定化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