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林爽 《学理论》2013,(11):31-32
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缘起于西方,其基础性逻辑是“同一性”逻辑,具有“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内容,马克思对于这种“同一性”逻辑及其不同面向进行了系统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崭新现代性的突出标识,它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同一”现代性及其不同面向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符号,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虚无主义的盛行。“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单纯理论,它也植根于中国现在正在展开的现代化运动”。而网络时代是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陈毅  方彪 《行政论坛》2023,(5):5-14
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与传统的分水岭,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构建何种主体、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等三维要素,在比较中辨析中西方现代化本质的区别,可以更加清晰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从构建何种主体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基于“抽象的人”来建构程序正义的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民主体史观。从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主体自身对理性的认知、更加科学地提升主体对外部时空的认知,从内外部增强了主体的认知能力。从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的竞争式主体关系难以走出公共事务治理的困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主体间协商式关系开创了民主治理新范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博 《学理论》2010,(24):174-177
巴金的《寒夜》从启蒙现代性的层面,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置于民族战争的时代背景中予以考量,通过知识分子的阉割焦虑和城市恐惧书写了启蒙和救赎碰壁和被搁置的现实。现代化进程中进步神话的破灭和精英秩序的瓦解,让我们思考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被阻隔和中断的问题。现代性的危机和困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主体自由的文化存在的表征,也是现代中国建构独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所要时刻关注与不断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启蒙意识和人文精神鞭策的现代性仍然需要进步和完善,现代性的历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问题是21世纪的一个时代问题,全球现代化过程中,各国都遭遇现代性危机,这主要包括:主体理性被过分夸大,传统普遍性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被瓦解,人被工具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中国避免现代性危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对先进思想的包容、对普遍性原则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真正自由的维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克服现代性危机主要是做到科学性、客观性、历史性、本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依据不是纯粹的政治经济问题,人的心理、思想、行为、态度的现代化,同样也是判断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人的发展水平是评判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根本指标。只有人具有了现代性的品质,才能长久有效地维持、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及其成果。当前学界,普遍对人的现代性内涵进行研究。对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性阐述,人的现代性的特征概括及其构建途径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人的现代性的溯源研究,阐述现代化社会中构建人的现代性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分析人的现代性构建现状及其发展瓶颈,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人的现代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唯物实践;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实践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清算,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解构,从而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从启动之初就伴随着反省和批判现代化的思潮,这是一场张力与矛盾共存的运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种种的现代性恶果和病态。中国问题应该从后发展的张力与矛盾、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全球主义的关系这三个基本维度来思考。在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化进程。正因为中国有着独特的环境和背景,也就意味着同样一个现代化对于中国会产生不一样的难题。对于中国而言主要有三大难题:效率与公平、现代化与现代性、普世主义与中国特色。面对这三大难题进行政治哲学的思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周淼 《学理论》2010,(24):104-106
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法制现代化理论还不完善。对于“现代性启蒙”以及如何对待“本土资源”的问题还存在着争论。正因为法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所以在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如何正确、辩证的对待中国历史上仍具有现代意义的资源,将始终成为学者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应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导引,建构一种比传统社会确定了的价值更先进、克服了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的缺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就是指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在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安排和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现代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现代性的问题是哲学在当代遭遇的重要挑战.现代思想质疑人类能够依据自然获得指导行动的理性原则,这种倾向的出现是诗学在与哲学的长久竞争中取胜的结果.诗学的本质在于催动欲望和凌驾于理性的创作,其发端可追溯至近代笛卡儿主义对数学性修辞的迷恋:自然在屈从于数理结构的同时,被缩减为封闭的孤立客体.而随后“历史主体”对“认知主体”所完成的决定性取代,促使诗学的胜利达到其顶点.现代性因而是诗学对哲学的压制:人类活动被理解为主体自身的创造,而非自然本身的声音.而能否超越现代性的束缚,有赖于哲学如何重返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以恢复自然作为整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政治发展的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问题,属于政治发展的范畴。中国语境下的"治理"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统治"和"管理"的缩写,二是具有国际通行"治理"概念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内涵,三是执政党和政府依然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现阶段中国主要解决的还是政治现代性的问题,其标志是代议民主制和理性官僚制。代议民主是民主的现代阶段,而协商民主是民主的后现代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弄清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有序性,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理性官僚制旨在实现政府管理的理性化,包括层级节制、合理分工、依法行政等,达成行政过程的非人格化。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破除现代性,直接按照国际上的治理概念进入到后现代,而是实现政治现代化,首先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政府;在建设现代性的同时关注一些后现代的结构,逐步实现由统治的一元结构向治理的多元结构的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符号,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虚无主义的盛行."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单纯理论,它也植根于中国现在正在展开的现代化运动".而网络时代是"高度现代性的象征",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网络政治虚无主义.因此,深刻剖析网络政治虚无主义的理论本质,辩证分析网络时代对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回应,对于提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伦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中国现代化特殊际遇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伦理文化变迁的必然性与内蕴性,指出伦理道德的现代性是现代化中社会主体行为的思想根源、现代化运动恒久的精神动力和深层全面现代化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