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东盟关系:新的启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社会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持续对话与深入合作,为双方积累了厚实的政治互信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升级版为双方经贸融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扩大的人文交往为双方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东盟内部整合、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双速推进、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干扰,使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复杂挑战。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和双方务实合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方应继续提升政治安全互信、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产能合作、助推次区域发展、丰富人文内涵,不断将中国—东盟合作做深走实。  相似文献   

2.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方关系定位也由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关系史上的新里程碑。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急需对东盟有更深刻的理解。海洋本身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因此东南亚在历史上很难成为具有自我认同的单一地区。当代东南亚实则是英美在二战后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沿用的战区概念。1967年形成的“第一代东盟”五国被迫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冷战结束后,由10个国家组成、拥有自主决定权的“第二代东盟”的出现,实际是因为美国力量的相较衰弱及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形象的改变。中国现阶段发展海军的最主要目标,是希望确保其对海上贸易的经济依赖不会受到敌视中国发展的势力的威胁、封锁或完全遏制。当下,平衡海陆事务第一次变成了中国的战略核心,陆上“一带”有助于打破海上“一路”易受控制的局面,“一路”则可能需要在经济上反哺缺乏利润的“一带”。  相似文献   

4.
5.
2022年,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乌克兰危机升级,东盟面临一系列内外风险和挑战。东盟轮值主席国柬埔寨以“东盟:共同应对挑战”为主题,以推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事项,继续致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构建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东盟共同体,维护东盟统一性和“中心性”。这一年,东盟多次派特使访问缅甸,积极推动缅甸和平进程。原则上同意接纳东帝汶成为第11个东盟成员国,实现东盟扩容。经济上基本克服疫情影响,重视旅游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加强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促进经济全面复苏。对外关系上积极应对大国博弈,进一步巩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合作,将东盟与美国、印度的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成员国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努力构建以东盟为中心的外交网络。展望202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将以“东盟事务:增长的中心”为主题,聚焦东盟内部事务及经济增长中心两大方面,加强东盟能力和有效性、维护东盟的团结及东盟中心地位,促进东盟经济发展。东盟将共同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东...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提出十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沟通,推动了发展战略对接、合作规范融合和发展规划协同的初步实现。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将在不断强化多双边对话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升级。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也面临一系列由国际地区环境噪音、沟通者内部政治运行噪音及内外部定向干扰噪音造成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新近的安全问题和挑战蕴含着多元“安全—发展”知识背景。长期以来,安全和发展基于“安全—发展”事实本身,由早期的二元分割上升为联结整体,使安全和发展摆脱了原有的抽象分离的样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积极引领,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和发展互动迎来契机,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日益形成联结并进的新形态。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迈向安全合作,安全合作又助力经贸合作,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行为体,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发展联结”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消解东南亚地区的矛盾、分歧和不确定性风险。这种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和东盟积极互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适、升华的产物,超越了纯粹中国—东盟双边范畴,为包容、开放、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建立提供了强大引擎“。安全—发展联结”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存在理念、目标、功能和手段四维内在逻辑“。安全—发展联结”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采取如下布局和策略进行实践探索:加强战略互信、拓展制度合作...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美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2016年至今,美国先后面向东南亚提出十余项可持续基建合作倡议,经历了前期试探、逐步推进和系统集成等3个阶段。美国聚焦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既基于东南亚各国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需求,又服务于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国际引领力的战略考量,特别是试图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美国的可持续基建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发展战略对接和调动次国家层面合作,在倡议执行中注重提高项目透明度和价值观嵌入,又通过议题联结、话语塑造、盟友动员、规范操纵,构建其在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体系。美国的可持续基建计划在融资方面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双方的可持续基建合作也会受到资金落实、基建能力、东盟国家态度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一方面可以从美国的倡议和行动中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规范标准协商对接,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跨国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9.
王睿 《国际问题研究》2023,(1):72-92+133
网络安全是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东盟各国意识到合作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性,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及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应对日益扩大的网络安全威胁成为各国的优先事项。中国加强与东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既是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双方网络安全合作具有坚实的内生动力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双方应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战略对接,构建相关规则标准,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共同防范、应对域外势力干扰破坏;通过建设具有弹性和包容性的网络安全合作框架,推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0.
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理念.经过不同学科、不同时代背景的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加充实,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未来愿景和生活实践.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倡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综合分析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获得了上合组织国家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回顾历史,“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上合组织从安全合作转变为安全、经济、人文全方位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两者能够顺利对接具备基础条件:“丝路精神”与“上海精神”高度契合,上合组织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安全屏障、制度支持与民心根基,共建“一带一路”有力支持上合组织在基础设施、经贸合作、资金融通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中国与上合成员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务实合作成果为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始终是推动上合组织发展与合作的关键力量,提出新“五观”为上合组织破解时代难题提供理念支撑,以“四个共同体”为目标为其未来发展擘画蓝图。最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上合组织践行新“五观”、实现“四个共同体”目标、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机制整合问题,建立统一的经济规则能够深化沿线国家的合作,这种规则的建立可以从中国—东盟合作中寻求经验借鉴。本文在比较东盟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上,探求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经验,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和制定"一带一路"经济规则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带来了积极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朝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当前,推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直接投资规模有待扩大、直接投资国别有待平衡、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有待优化,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可以从积极完善和利用经贸合作平台,加强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合作规则与政策的宣传,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境外金融服务,加大对老挝、柬埔寨、文莱等东盟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力度,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以及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着手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俄关系也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中俄双边关系发展的共同需要,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符合中俄双方乃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中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为地区和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国际秩序的稳定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在内涵上,命运共同体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俄两国积极的政治合作意愿、蓬勃的经贸合作势头、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的需求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建立了良好开端。但是,中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面临着国际、地区和国家层面的各种挑战。对此,中俄应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民间往来和完善合作机制,不断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人文交流行动"是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中非合作的"八大行动"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寻求更加广泛的发展共识,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此而言,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对非合作的努力方向,而"一带一路"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民心相通为推进"一带一路"固本强基,需通过人文交流等多元渠道加以推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扩大人文交流要体现中非合作倡导的价值观,为解决非洲发展问题、深化中非关系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山地为全球提供了60%—80%的水源。作为世界最大的山地和亚洲10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跨喜马拉雅地区孕育了两大古文明。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跨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加速恶化趋势,促使生态修复与合作治理成为必然。在跨喜马拉雅生态治理全面合作中,水环境合作治理是良好的切入点。本文认为,跨喜马拉雅国家应在东方智慧中探求环境治理的理念,通过水环境治理合作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更深层次领域的合作,构建亚洲环境命运共同体,为创造属于亚洲的21世纪提供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东盟部分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农业人口的贫困、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大是相对集中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及教育水平落后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中国—东盟减贫合作一直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与美日相比,中国的减贫项目不附带任何政治、经济条件,推动了受援国的减贫和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减贫项目主要通过政府推进,在直接惠及受援国民众方面略显不足。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应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种机制在减贫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对直接惠及贫困民众和社会团体的项目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地区,也是对中国企业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本文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利用PEST分析框架对东盟经贸市场进行较为详尽的探讨后发现:东盟政治总体保持稳定但政府效率差强人意有待提高;虽有优惠性的与贸易投资有关的政策和法律但有些国家存在严格管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消费者偏好、宗族与族群、科技水平的多样性特征明显;对外贸易稳中有升;人口素质逐渐提高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企业普遍关注的"一带一路"视域下东盟的投资热点行业,如农业、基础设施、采矿、旅游业等进行前景预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表现出强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为回答“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的时代之问给出了“中国答案”。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合作平台的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欧亚地区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诸多理念的首倡地,是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本文探析在欧亚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成就和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且探讨在欧亚地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尤其是关键大国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尤为重要.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相当有限,各界的态度和反应两极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态度为主,但部分军方和反对联盟成员存在较大疑虑;“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的市场,华人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支持;而印尼学界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国提高和加深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协商解决纳土纳问题;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中企应重视项目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