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部署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任务时,又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概念。它与中国化、大众化相并列,构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新概念的涵义和价值,既有利于党在自身建设中提升对指导思想的认识,又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鲜活力。  相似文献   

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恩政课教学可通过“三字教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即用“实”字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新”字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用“活”字力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又有百年奋斗的历史依据和新征程的实践依据。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好“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理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征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立足客观现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三个务必”是党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继续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郑重告诫,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清醒自觉、对未来的未雨绸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政治清醒和责任担当。从理论渊源上看,“三个务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从现实意义上看,“三个务必”对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价值。从实践理路上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强“三个务必”的理论说服力;要加强党的自我建设,增强“三个务必”的实践创造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三个务必”的价值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发展进程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其基本内涵,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到群众中去”,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两者相互联结的无限循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改革开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又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8.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引领实践发展、植根历史文化沃土,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文化主体性问题,侧重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厘清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阐明党的文化主体性是其文化主体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展现出来的固有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集中的代表和最有力的体现。二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文化主体性有着先进性、自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鲜明时代特色,集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三是党的文化主体性经过艰辛探索与科学概括,实现了由可能向现实价值的崭新转化,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生命体,增强了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动力。四是党的文化主体性必定在实践中发展巩固,又在实践中巩固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更新境界,亟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文明互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杨金海 《前线》2013,(8):29-32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十分重要,只有抓好这一环节,才能使科学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人民大众掌握了,才能变成人民改天换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武器。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文件里,中央再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这一精神为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推广该理论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相似文献   

13.
刘冠军 《前线》2023,(2):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创新性地拓展为“两个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论断。这一新论断不仅有其深刻意蕴,而且内在地蕴含着“两个行”在同时性并存、历时性演进及二者相统一维度上的辩证关系。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新论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自信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加自觉地全面贯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守正创新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遭到挑战;理论创新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效果不佳;理论宣传不到位导致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下降。因此,我们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三不脱离"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理论队伍,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化大众”与“大众化”相统一的双向互动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低水平化,也不是庸俗化,更不是要经院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如果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要实现其大众化,就要努力创新引导方式、转变社会关注点、创新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宣传模式,以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基础;文化整合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归宿。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以文化自觉提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核心要求和关键环节,根本宗旨是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创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并乐于参与创新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苏星鸿 《唯实》2012,(5):20-23
贯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探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路径,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前中国的价值问题。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前中国价值问题的最优资源;在实践中,要通过价值自省、价值对话、价值批判和价值创新等路径综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内涵、价值内涵及实践内涵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解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坚定“四个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发展性内在涵养着“四个自信”,可以说“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断实现自身的中国化与时代化,依托制度优势充分激发国家治理效能,进而使党和人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斗志昂扬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有为、行而不辍。同时,坚定“四个自信”也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基本依据与政治保证,以期实现举国上下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