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2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就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1996年,刚满18周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法院判决死刑并立即执行。18年了,正义终于姗姗来迟。当年的错杀是何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看到,因为司法的错判,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因此被所谓的法律给夺了性命!无疑,冤假错案是法治中国进程中的最  相似文献   

2.
研究嵇康的行止,除了前人较多着眼的其游山放水、清谈辩难、弹琴咏诗、饮酒服药等外在表现外,还应该把握其内在发展脉络,探讨其行止"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原则性,"心无措乎是非"的自适性,把理想付诸实现的务实性以及对现实的超越性。这些特性让他超越一般的魏晋士人。  相似文献   

3.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二六二年),首都洛阳的广场上,兵士们严阵以待,准备执刑.囚犯身材高大,美髯飘逸,目光炯炯有神,昂首挺立,似不减"龙章凤姿"之仪,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了.人群忽然骚动,即将成为五经博士的太学生三千人蜂拥而至,他们跪在广场一侧,泣不成声,苦苦哀求,不要杀害他,他们要他作老师……囚犯向太学生示意,不必为  相似文献   

4.
史诚 《小康》2007,(3):78-79
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末一个昏庸的高官。而实际上,这却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捏造的百年冤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还上访者一个清白,重庆市和巫山县人大有关同志三下湖南,克服丛丛困难,联手湖南三级人大,使一起错判多年的案件终于得以改判,当事人得以昭雪,谱写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集团———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桀傲不驯的性格、刚直不阿的情操、放达的行为、清新的诗文闻名于世。嵇康的品性、处世行为和诗文与道家、道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他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诗文的创作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说明道家、道教思想对他的人生和道德风范的深刻影响 ,由此体现出他仙风道骨的人格魅力 ,探求他的行为风范及思想及其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嵇康是竹林时期与阮籍并驾齐驱的双子星之一,他的死表面上是因吕安事件牵连所致,实则是由于他的任侠性格与当时社会背景的格格不入造成的。他尚气任侠,喜好锻剑,对历代侠客多有称颂之言,都反映出他是一个具有侠客精神的文人,入狱后三千太学生请愿是其悲剧人生的催化剂,"任侠"性格所反映的侠客精神成为决定其命运去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邱玥 《求索》2012,(9):154-156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他的艺术论中所蕴涵的人文哲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思潮、美学理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魏晋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从审美倾向、音乐本质、人格境界和独立精神四个角度探讨秘康艺术论中看似浮杂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艺境,认为贯穿其艺术论的红线便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宇宙人生的本体和,并且认为稽康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卢政  周丽艳 《求索》2011,(3):176-178
嵇康自觉地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理念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角度阐述情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观。在审美观念上,嵇康崇尚清新自然,以高洁的人格、出世的志趣和以对人生超越的态度来塑造诗歌意象,赋予文学描写对象以无限的动感和生命感;在文学发展问题上,嵇康反对固守旧框框,追求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扩大了诗文反映的范围;在文学功能上,不以功利目的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是以表现诗人个性为宗旨,倡导表现自我情感、展示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10.
于长悦  王珞 《求索》2013,(8):116-118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一生崇尚老庄.其哲学思想注重“循性”与“逍遥”.嵇康执意追求这种“诗意的栖息”。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以求“游心太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认为,凡事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所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11.
孙兴友 《求索》2013,(9):111-113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艺家和哲学家。嵇康的哲学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在《声无哀乐》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求真、求善、求美。这些哲学内涵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研究嵇康哲学思想及其人文意境.有助于唤醒当下社会的“真善美”.为实现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命价值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作为正始文坛的佼佼者嵇康 ,为人磊落 ,为文亦自然。他始终用率真的情感 ,对抗虚伪与黑暗 ,用清峻的笔法 ,展示自由无拘的人生 ,从而形成了清峻拔俗、豪壮激越的诗文风格 ,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嵇康写《卜疑》一文,对人生价值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生命和人格选择的冲突,到隐居还是治世的困惑。他以质疑的方式申述了理想的人生价值观。而当面对现实选择时,嵇康建构起的理想价值观却无法成为人生准则,他又回到了儒学的道德价值中。嵇康不仅以此文批评当时的社会,也透露着魏晋时期儒道融合产生的社会阵痛。  相似文献   

14.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 ,以超脱的襟怀 ,深邃的哲思 ,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5.
“声无哀乐”新解——试论嵇康音乐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重新阐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强调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音乐鉴赏中的能动作用,同时也看重音乐本身的诸种感觉要素,从而揭示了“心”(鉴赏主体)与“声”(艺术作品)之间“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它超越了儒家乐论夸大音乐教化作用与忽视音乐艺术形式的双重局限,在深潜的心理层次找到了“心”与“声”的连结点,对后来的艺术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然、和谐、超越是嵇康人格美的三个关键词,是嵇康用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造就的通往理想人格的现实阶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超越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理想,这三点对于当今现实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声无哀乐”命题是从美学角发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魏晋玄学命题。这一命题对后来的艺术理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两方面对此作一简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自然、和谐、超越是嵇康人格美的三个关键词,是嵇康用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造就的通往理想人格的现实阶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超越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理想,这三点对于当今现实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起企业规模。人们总是对IBM、可口可乐等巨型公司津津乐道。而舒马赫指出,企业并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也有小的好处。小企业不仅灵活性较强;而且不必像大企业那样,制订繁文缛节,强迫员工步调一致;人员少,容易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其要义是要我们自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全面地发展地认识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笔者试就这一论断的科学含义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