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役权制度的立法价值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申卫星 《现代法学》2004,26(5):16-21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关系宿生争论,有以所谓相邻权取代地役权的,有以地役权取代相邻权者,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在我国目前物权立法紧迫之际必须做出回答。笔者在考察了二者的基本含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基本保障和更高追求上,而且地役权还具有排除或者改变相邻关系适用、满足人们获得对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和稳定化的要求,具有独立而充分的立法空间和重要立法价值,理应在明确其名称和立法模式的前提下,在我国未来物权法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2.
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必然要求和考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二者如何在相互的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当前困扰各自发展的难题。在我国审判独立程度不高,媒体发展尚不成熟的当下,二者的关系就显的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充分尊重二者规律和作用的基础上,借鉴成熟的做法,制定可操作的制度促进二者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给大学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考试注重考察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和法学教育注重理论修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如何处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以及如何改进法学教育做到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法学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改革司法考试制度,完善大学法学教育等方法,实现大学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紧密结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确界定诉前检察建议与诉讼请求的关系是厘清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关系、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第75条虽然已将诉前检察建议与诉讼请求的关系规定为一种“衔接”关系,但由于法律规定模糊、理论研究滞后,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二者的目的是否完全一致、二者的精准程度是否完全等同以及如何理解二者在逻辑上的衔接性等问题,认识并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司法的规范性。为此,应以目的理论、法律监督理论以及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关系理论等为依据,从程序目的、检察机关的法律职能以及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关系等层面出发,对二者的目的、精准程度以及逻辑关系等进行全方位剖析。  相似文献   

5.
股东协议与公司决议是公司治理的两大工具,二者在公司治理中经常交叉重叠甚至冲突碰撞,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大难题。股东协议与公司决议的形式主义区分路径,因流于表现与形式而无法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有理论深度的指引。而二者在法益目标与功能偏向上的差异,构成了区分和融合二者的理论基点。在法益目标层面,股东协议与公...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治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求,二者经常同时出现,仿佛是须臾不可分的一对朋友。但实际上,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区别。文章旨在阐述民主与法治的历史发展关系,并提出在现代语境下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既统一又冲突的基础上的,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协合关系,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造方面积累了近百年的丰富经验。我国正是人治向法治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家,司法与传媒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大于冲突性的特点,近几年,我国司法与传媒之间的矛盾日渐凸现.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方面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国应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司法与传媒的和谐共进之路。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过去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并存"的现象。本文从二者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如何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彭峰 《法人》2008,(9):86-87
一面是财政持续几年大幅超收,一面是企业和个人始终背负很大的税收压力,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一道考验政府智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作为两种基本的规制手段,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找寻一条和谐共生之路,关系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传统法理学理论仅将静态的法律关系内容(仅利、义务或者权力)作为它们的基石范畴,忽视了法律行为在法理学中的应有地位。私法程序理论揭示了程序在私法中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功能,证明了程序不仅仅是公法的“专利”。“程序”应当与“权利”一起作为法理学的基石范畴,构建以权利一程序关系为基本架构的法理学范畴逻辑体系,以便从法理学的层面消除重实体轻程序等流弊。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的行政命令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或者基于职权针对未来的一般事项制定和发布的抽象规范。台湾地区在威权体制结束之后开始厘清行政命令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政命令违法的审查机制,对行政命令主要采用行政审查、立法审查及司法审查。台湾地区行政命令违法的审查机制对大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传统虽以"公法"为主要特征,强调以身份关系为纽带的"公权力",但在"私法"领域,却并非不重视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私权利"。在中国传统契约与清水江文书中,均普遍存有关于"契约自由"与"主体平等"这样一种"契约型社会"的私法观念。在契约自由方面,主要通过"二主和同"、"两和立契"等契约语言来体现契约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的结果;在主体平等方面,则通过"两共平章"、"平中立约"等用语来表明立约双方具有平等的人格与主体地位。而这样一种注重合意、平等立约的私法观念,以及尊重契约、敬畏契约,通过契约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精神,是当今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本土资源与宝贵财富。在提倡尊重契约精神、保护私权利等法治观念的今天,亦能够为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的和本土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特区立法机关应根据基本法制定法律,特区法院审查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否违反基本法的权力被称为"违基审查权"。香港的普通法传统为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提供了法理依据,特区的新法治秩序激活了普通法中法院的司法审查权,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权的不完整性使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成为必要。司法实践表明,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无法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权,对基本法的实施总体上是有利的;损害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法院的违基审查,而是立法会的强势地位。作为植根于普通法传统、已有十多年运行实践的权力,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无须再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确认。当然,基于其在特区法治秩序中的地位,特区法院违基审查权应受到特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Muslim societies in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Asia.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comparative, emphasizing four factors and the interplay among them: shari'a (Islamic law), state power, intrafamily violence, and struggles over women's rights.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historicizes the problem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impunity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legal discourses (Islamism and human rights) on "local" struggles over rights and law. The use of shari'a creates some commonalities in gender and family relations in Muslim societies, notably the sanctioning and maintenance of male authority over female relatives.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understanding domestic violence and impunit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tate power. This relationship takes three forms: communalization, in which religious law is separate from the national legal regime; nationalization, in which the state incorporates religious law into the national legal regime; and theocratization, in which the national legal regime is based on religious law.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legal and cultural categories "food" and "drug"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federal statutory definitions of "food" and "drug" have always been ambiguous and plastic, providing the FDA with significant regulatory flexibility. Nevertheless, the agency is not necessarily free to interpret the definitions however it chooses. "Food" and "drug" are not only product classes defined by food and drug law, but also fundamental cultural concept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FDA, as well as Congress and the courts, have operated within a constraining cultural matrix that has limited their freedom to impose their preferred understandings of these categories on American society. Nonetheless, history also provides ample evidence that lawmakers possess substantial power to mold the legal categories of "food" and "drug" so as to advance desired policies. One explanation for this regulatory flexibility in the face of deep-seated cultural conceptions is the indeterminate nature of the extralegal notions of "food" and "drug." The terms, as commonly understood, embrace nebulous, overlapping, and constantly evolving realm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w is not a one-way street with respect to these categories. Although the regulatory apparatus has always ha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xtralegal understandings of "food" and "drug," the law in tur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their meaning in broader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与立法机关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是同一范畴的东西。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是能够由设定主体直接确定相关权利与义务的权力。这种权力与行政主体的一般行政管理权存在较大差别,其在我国行政法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行政法关系设定权有相应的制度构设,用法律手段对这一权力加以调整。在设定权的法律调控价值上,应选择限权式价值;在设定权的法律形式上,最好能够通过一部法典将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予以规定;在设定权的主体权限上,必须以实体权限的规定为核心,形式要件以实体要件为转移;在设定权的程序规则上,必须有程序上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定位之我见──以行政诉讼为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莉红 《现代法学》2000,22(2):55-58
司法权的行使具有极为被动的特征,而行政权则具有主动性和扩张性,由此产生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诉讼中,行政权与司法权既有基于法律规定的相互渗透,也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超越。对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进行定位分析还涉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审理根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沈四宝  谢进 《北方法学》2012,6(3):85-91
随着区域贸易安排浪潮的兴起,协调WTO与区域贸易安排之间的关系成为国际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WTO有关区域贸易安排的规定用语模糊,各成员国对规定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专家组、上诉机构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软法"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定"硬度"较小,属于软法的范畴。这种"软法"的特性在诸多方面契合了实用主义法学的特征,故而,WTO在处理其与区域贸易安排的关系方面宜采取实用主义法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理解行政法上客观法与主观法的关系,存在三种基本立场。主客观法分离立场认为维护公益的行政法与公民个人权利形成对峙。该立场存在无法关联违法性与侵权性、抱持无视宪法的行政法观等疑问。主客观法结合立场主张从客观法中分出一部分请求权对应行政主体法定义务。该立场存在宪法与行政法平台错位、公益与私益纵向割裂等局限。主客观法统一立场将客观法当作主观法的全部集合,权利由客观法分解得来。该立场是理解行政法主客观法关系的妥当见解。在分配行政与利害调整观念下,特定或不特定复数私人主体间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各种利益与不利益冲突、对立并交织而成的利害关系网才是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的本质,行政法上的实体权利应当由此导出。遵循“利害关系→合法权益”而非“合法权益→利害关系”的逻辑顺序才是判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