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手机拥有量的增加,手机短信文化也逐渐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手机短信文化是青年人际互动的一种新形式,是青年学生信息需求和时尚追求的一种方式,突显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是透视当代青年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唐松  韩玲 《理论导刊》2023,(8):57-64
作为一种“次生文化现象”,“饭圈文化”源于青年粉丝面对“内卷化”社会舆论构境的精神能动反映,是粉丝在“理想化”生活“求不得”后对现实的柔性妥协。因此,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哲学立场出发,基于“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和政治要求,积极引导青年粉丝个性与精神的全面发展。“饭圈”乱象治理有助于扫清文娱领域的“尘土污垢”,引导青年粉丝实现“破圈”转型,实现粉丝与娱乐精神产品、“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资本话语与公共话语的和谐共生,合力推动青年粉丝成为具有强大精神力和坚定文化认同感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特别是1991年夏季,“文化衫”在青年群体中异常流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各大城市,无论在街道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人们都会轻易地发现青年人的文化衫着装。文化衫,其实就是一种松紧领口短袖纯棉衫,尽管样式繁多,但一加上文字和图案符号,就成为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服饰品了。身着文化衫的青年们,以其各种特定意义的图案和文字符号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愿望和情绪。因此,通过对“文化衫”这种流行的青年服饰文化的跟踪研究,可以窥见近年来青年心态的变化,捕捉到青年流行文化发展变化的粗略轨迹。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青年文化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我们能否建构一种理论模型,超前地揭示出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中国青年文化流变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的话,就发现,在青年文化中已出现属于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并不担心重提旧话遭致的诘难。以下是我个人对未来中国青年文化流向的几点预测。 一、“道”与“器”选择与文化信仰的紊乱 世纪末中国经济神话般的崛起,使得百年以来的“体用之争”用一种平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用工具理性,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共识,这必然措伤东方的文化传统。奈斯比特预言现代化只会使瑞典人更瑞典化,中国人更中国化,这是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道”与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清晰地把握“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在当前社会变革期中的发展现状,了解它们间的互动影响及其今后的可能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具有现实意义的。鉴于时下各家对“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这两个热点的研究,所持的参照系和操作方法的各异,不免造成各人对一些概念、解释上的歧义与含混,故此作一些适当的陈述与廓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化发生革命,在其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中国的文化却发生了断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十年的革命文化几乎是两败俱伤,西方的异质文化在“开放”的潮流中乘虚而入。象地壳板块的碰撞,你挤我压,引起了八级地震。带着“文化大革命”创伤开始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历史又一次走进了文化的失范期。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的文化失范中产生了青年文化。一 80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青年文化的生成和崛起。“逆反”一时间成为一种时髦,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随之而来的“越轨”行为和文化上的标新立异常常使社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底,南昌市共青团东湖区委白手起“家”,组建了志愿者网络制作组,开通了“东青在线”网,成为江西省首家由志愿者义务捐建并免费维护的公益网站。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一个开放、时尚的平台,探索一条青年工作公益化、社会化的新路子。活动立足于“教育兴国”,致力于团中央倡导的扶贫助学“送温暖”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日本青年文化具有显著的混合型文化特质。一方面它有着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享乐主义意识又逐渐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日益成为其文化主流景观。前者与发展中国家青年文化极其类似,后者则反映出日本作为工业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社会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青年文化现象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不平衡的现实的必然结果。70年代以后,日本青年文化逐步与整个西方青年文化的大势合流,政治文化色彩减弱,但由于文化定势的惯性作用,仍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因之,日本青年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于分析东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正负效应或许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各种视听艺术中为青年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前不久,我们以“在电影、电视、话剧、京剧等十三种视听艺术中,你最爱看那几种?”为题,对四百多名青年进行了书面意见征询,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九十的青年最爱看电影。可见,看电影已成了当代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电影对青年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电影中的许多人物成为  相似文献   

13.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14.
一)众所周知,青年研究发端于青年问题的滋生;青年文化研究肇始于青年文化现象的繁杂及青年越轨文化的盛行。社会各阶层对于青年问题及青年文化问题的关注,必然导致学术界对于“对象问题”的聚焦。七十年代末“第三代”、“第四代”始终占据着社会问题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景军 《瞭望》2005,(33)
当一种消费品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时,它自然 就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其“使用价值”以外的作 用。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文化。汽车也 不例外。近年来, “汽车文化”、“汽车时尚” 等概念已不断被人们所提及。然而,究竟什么是 “汽车文化”?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它呢?  相似文献   

16.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传统研究认为,人们消费只是为了表现一种预先确定的“我”是什么人的感觉。而本文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现代消费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化行为”,从而对现代社会结构具有了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告文化与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已成为现代商业社会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市场活动形式。对广告作为营销手段的品味、真假、优劣的研究和评论颇多,但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现代商业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价值倾向、观念特征、社会效应,却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对于广告文化对青年——现代社会消费的先导群体、时尚的主要载体、商业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的影响,缺乏自觉的认识和观念疏导。这使得我们面对潮水般涌出的广告,面对广告文化对青年日益强烈的观念渗透和行为塑造,缺少起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法”回顾了“校园文化”研究在80年代发展的历史,认为“校园文化”缘起的原因是:社会变革对校园的影响、青年学生参与意识的强化,文化研究由总体考察转向分层操作研究。作者还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校园文化”现象,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已不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从简单的经验描述发展为初具规模的独立学科。最后,作者还就校园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城市形象在于它有与政治、经济融为一体的文化软实力。巴黎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就是古典主义美学观。这使得巴黎在17世纪之后的每个时代都充满了“时尚”、“新潮”的现代性。并因领导着世界的文化潮流而具有世界性,使法国的政治、经济在世界上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探讨古典主义如何成为巴黎城市文化形象中永远的“现代活力”,对拥有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建设“现代”“世界”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