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北京广播学院640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从性别、专业类别、年级、成长环境四个角度对北广学生的性观念进行了基本描述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总体呈现开放、宽容、多元并不偏离的态势,但一些漠然的态度当引起重视,主张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性教育方面减少道德说教,增加综合性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马开广 《学理论》2010,(25):254-255
性心理健康理念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理应得到重视。和谐建构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理念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其性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吋期。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性观念影响与西方性观念影响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也是引起大学生不安、困  相似文献   

4.
田丰 《青年研究》2007,(11):30-35
本研究使用网络调查方法获得数据,分析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人性观念开放程度,研究发现女性、没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调查者性观念更为保守;收入水平越低和择偶观念趋向独立的被调查者性观念越开放;而受教育水平、是否为独生子女、理想的结婚年龄和理想的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健康的、正常的。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能够较好地调节好性欲、性冲动,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性知识非常缺乏,性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及个人性修养的缺乏,出现了不正当的性行为,性心理的扭曲已敲响了高校及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性教育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足。为了加强学生的性知识,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高杉 《学理论》2014,(5):181-18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80、90后的年轻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更加随意。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因为草率的婚前性行为导致的伤害个案也在不断地增加。尽管大学生在性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他们的性心理并不成熟。当前大学生们大胆开放的性行为与高校滞后的性知识、性文化教育导致了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高校开展广泛有效的性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国高校不仅要加强性知识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因素,更要加强性文化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以开启大学生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7.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观念已经成为把握时代特征、推动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综观现代性观念的演变,对人的重新发现构成现代性的起点,对理性的信仰构成现代性的动力,人和理性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探讨对象。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相应地,有关人和理性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总体上呈现不断深入的趋向。对人和理性的再认识,不仅成为现代性观念调整的核心,也预示了现代政治、经济等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何李生 《学理论》2012,(20):75-76
利用自编问卷对288名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对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整体选修心态方面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在选修心态之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显著;不同大学生在选修心态的整体各选项方面差异比较显著;不同大学生在选修心态之年级、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进行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人格类型以稳定积极的D和D'型为主;不同学科、不同性别、城乡大学生均在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有显著差异;女大学生攻击性和非合作性强于男大学生,此结论与以往观点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提供一些理论支持。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交焦虑量表(IAS)对某大学4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有助于改善其社交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12.
彭桂良 《学理论》2014,(5):248-249
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及内部差异,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65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情况比较严重,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43.8%,其中9%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四学生人际困扰最高。  相似文献   

13.
"非典"时期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对健康态度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多维度健康状况控制源量表(MHLC)>对陕西师范大学5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抗"非典"时期不同时段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2)该时期的不同时段上,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在专业、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3)"非典"疫情出现后,大学生焦虑状况与其对健康的态度呈显著性相关."非典"疫情出现后,大学生焦虑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应向其提供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5)
以新疆财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66名在校不同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汉一体化教学班级与纯民族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生源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张丹钢 《学理论》2013,(23):283-284
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对陕西省4所高校447名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水平较低,高创造性动机人群偏少;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无性别差异;陕西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存在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具体表现在冒险性和挑战性因子上,其中大三的冒险性显著大于大一,工科和文科的挑战性显著大于理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样本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对于总的社会责任感而言,贫困生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社会责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性别、年级、成绩排名等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6)
研究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对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无显著差异且高于全国常模;城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得分最低。缓解消极情绪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是提升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父母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父亲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针对大学生当前人际交往的现状,实施了有关"地域认同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表明:一方面,地域认同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9)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体现价值观;通过道德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注重地区差异,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