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较为突出。仅以四川达县为例,1995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8.7%,比例相当高。这表明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很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发展趋势的考察 (一)从家庭环境来考察 实践证明,在健全和睦、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其子女很少有劣迹;相反,则可能成为孕育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目前,有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正实际存在或潜伏着危机。一是独生子女的增加,不少家庭对“小皇帝”,溺爱娇纵,使子女渐渐养成自私任性的坏习气。二是有的对子女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仍很普遍。孩子做错事,动辄打骂,甚至一气之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在<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上发表的定量研究文献,对以往夸大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犯罪影响的偏颇结论进行学术拨正.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娟 《理论导刊》2007,(8):98-100
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教育失职,使家庭不能或不完全能给予子女起码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正常社会化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发展出现障碍、社会规范的内化产生偏离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有的专家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在70年代末、80年代出现还只是-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但近20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了严重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与特点同全国加以比较,我市青少年犯罪情况既带有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据统计,我国近几年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另据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统计,青少年犯罪较文化大革命前增长几十倍,约占全部犯罪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我市这次调查统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把全国情况与我市情况作个粗略的统计并加以比较,有助于找出我市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研究不仅仅推动了青少年犯罪学与犯罪学的产生,还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公众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促成矫正主义青少年犯罪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完善,以及推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诞生、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30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也存在着学科独立性的缺失、研究对象界定的悖论、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槽的缺失、青少年犯罪研究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等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的犯罪成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它以特有的社会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对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有许多原因与对策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笔者根据最近两次赴南通市某县进行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所得的资料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青少年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对青少年犯罪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抓好文化科学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讨,过去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残缺、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本文试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犯罪青少年的经济生活状况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宝义 《青年研究》2001,(12):40-45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犯罪青少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描述了犯罪青少年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 ,认为经济生活的贫困或相对贫困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还指出 ,生活“富足”青少年的侵财犯罪与其收入———支出的“供需”矛盾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社会的“瘟疫”、“癌症”,把它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正由于青少年犯罪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刺激了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兴起。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作一探讨。 笔者认为,法学领域中的青少年概念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青少年概念  相似文献   

11.
原因论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国开始青少年犯罪研究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存在,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社会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什么会大幅度上升?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处理这些违法犯罪者?又怎样从全社会来预防犯罪问题?等等。鉴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立场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解释就不一样。例如,近年来,在某些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文章中,就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有些甚至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散布,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青年研究》1982年第9期的《人性异化与青少年犯罪》,1983年第6期的《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的两点商榷意见》,1983年第9期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  相似文献   

12.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13.
鲍晶晶 《学理论》2013,(8):71-72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六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展趋势等展开了不同意见的爭鸣。通过讨论,基本上取得了共同的看法。现将讨论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整理如下,以便于大家进一步研究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问題。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亲子分离式的劳动力迁移,并在迁出地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照顾和监控,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的学习表现、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都要差于其他青少年,进而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犯罪倾向。来自65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很好地支持了以上假说。工具变量方法估计显示,人口迁出显著增加了迁出地的青少年犯罪,人口迁出率每增加1%,迁出地青少年犯罪数将增加8.6个百分点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将增长7.8个百分点左右。回归分解发现,人口迁出率也是扩大各地级市青少年犯罪差异的因素,其中,人口迁出率对青少年犯罪数差异的贡献率达13.93%,对青少年犯罪率差异的贡献率为9.52%。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可能需要深化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家庭的整体迁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司法统计来看,青少年犯罪仍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外可资借鉴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司法预控模式、社区矫治预控模式、多机构协调预控模式为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策略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实践及其经验.域外经验的借鉴及对比,对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多主体协作的泛体预控机制、单一预控策略的多元化、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预控的治理系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个社会公害,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以遏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抽样调查,谈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9)
青少年犯罪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上升、犯罪案件恶性程度加剧、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等态势,这些问题不仅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提出相应的治理预防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晓晨 《团结》2006,(4):45-4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