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引言 1861年是历史法学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萨维尼“平静而满怀希望地”死去。[1]在他去世之前,德国历史法学派就已经分裂为日耳曼学派与罗马学派,前者专注于对传统的日耳曼法的整理,后者则专注于从罗马法中建构一个抽象的法律体系。某种程度上,这一分裂其实也象征着德国历史法学理论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梅因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撰写了传世巨著《古代法》。梅因主张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研究法律,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公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分析这一论断,并据此考察我国法治建设的传统、变革和现代发展,对于我们认识法治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学界有种争论,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法.有人认为中固传统社会有法.两相争议,不可开交.其实这种争议意义不大,一是因为我们对于法的理解不同,二是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肤浅无知.  相似文献   

4.
梅因《古代法》一书对研究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藏族古代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从“惯行”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过程 ,但是 ,由于西藏在社会发展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 ,使西藏《法律二十条》等古代法律及与之互动的法律文化 ,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同时 ,呈现出作用的相对有限性、发展的稳定性或僵化性、法律制度及文化现象的多元性、法律语言的概括性与通俗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于霄 《检察风云》2010,(22):6-7
书中"命价"制度的描述与反思弥补了某些缺憾,甚至就此一点我们便可说,"我已窥见了藏域法制的一角"。  相似文献   

6.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6,(3):129-140
中国古代法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事制与刑制并驾齐驱的两面:一方面是通过"议事以制"——"制事典"——"令以存事制",编成令典;一方面是历经"不为刑辟"——"正法罪"——"律以正罪名",编成律典。它们是中国古代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定规则的生成、成文法的出现、法典编制成功及"诸法合体"格局的突破,是中国古代法生成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而从先秦的"制事典",到中古的"益事律"、"存事制","议事以制"的传统一脉相承,演绎了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法”的概念的阐述,论证了“古代法”与“传统法”的区别。作者认为古代法是静止的、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而“传统法”则是人们对以往过去了的法律及法传统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传统法是古代法与现代法之间的桥梁,是流动并仍在不断变化着的。甄别古代法与传统法之间的关系,其学术意义在于追求历史的真实并对法的演变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现实意义在于自觉地把握传统法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以便有意识地“激活”传统法中的有益因素,使法律更完美地体现优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古代法和现代民法物权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法存在着类似于现代民法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而土地所有权制度则与现行民法有着较大的区别;明清法律关于拾得人可以获得报酬的规定,可以为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提供历史的依据;古代法并非没有善意取得,只不过其适用范围很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是古代永佃制和"一田两主"习惯的结合;古代的"典"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其价值,<物权法>应当规定典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初产生于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历史法学派主要观点及当时和后世的学者对历史法学的评价,为我国法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是梁治平先生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也是他试图系统阐释中国古代法的第一次尝试。本书中,他致力于系统和彻底地贯彻《比较法与比较文化》一文所宣明的立场和《“法”辨》一文所运用的方法,即他在后来的方法论总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入手,详细分析了国外法对本国法的启示,从一个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何谓比较法以及比较法研究的实践价值。比较法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法律实践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法学派提出的"法源于民族精神"观点一直受到多数中外法学家的批评,主要是认为法的起源十分复杂,过分强调沉默的、不可名状的意识是法律发展的真正要素,使法律陷入虚无飘渺。但是从民族学的视角看,法与民族意识的确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探寻法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意识对法的种种影响。在多民族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充分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心理意识的特殊性,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心理与国家法律制度的对接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M.  T.  Clancy    张传玺 《研究生法学》2007,22(2):156-160
本刊所载文章,法史居少,故本期不仅刊登了一篇中国法制史方面的文章,而且邀请张传玺先生翻译了一篇有关密尔松教授的大作:《普通法的历史基础》的书评,以飨读者,希望有所益者并不限于英法史领域。因为以传统英法史研究路数的颠覆者姿态现身的密尔松教授的重要著作《普通法的历史基础》,尽管早在1999年就有中译本面世(李显冬、马呈元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但时至今日仅见《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4期载有萧瀚的《读<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一文予以正面回应。萧文对该书虽多赞美之词,但视角广阔,并未限定在英法史一隅,而是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似乎不能作为对该书专门评述的作品。200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红海所著《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也曾感叹《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一书"曲高和寡"的形象。2004年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陈敬刚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一个初步的分析》中曾对《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做出过概括介绍,亦未专门分析。而在著述中撷取《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中的只言片语以支持自己观点的做法似乎是目前对待《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的主要态度,《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书或许在很长的时间內将会处在这样"悄悄地进城,打枪地不要"的状态里。  相似文献   

14.
07年末,一名孕妇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送进北京某医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其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书上签字,医院里的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死亡。且不说孕妇丈夫的无知,但就医院来说,在法律和道德这两者的选择上医院是否存在过错呢?他们是否需要对孕妇的死承担责任呢?笔者在此从法理学的观点出发,以西方法学思想为视角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为瞿同祖先生第二部著作,瞿老平生著述寥寥①,而部部经典。《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得上是奠定瞿老在中国乃至海外汉学界地位的一部著作。②该书自1947年初版之后③,历经一甲子之时光,现在仍为研究中国法制史不可忽  相似文献   

16.
“法治”在当代中国逐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从中国具体法治实践看,无论在学界还是法律实践部门,尽管都在使用“法治”概念,但实际上是对大陆法系“法治国”或“法治主义”的继受,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实现走出继受,建构起拥有自己发展个性的法秩序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萨维尼主导的历史法学派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法律发展中的历史面向。对德国法学家而言,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便应该是去追寻他们的历史。萨维尼并没有在理论上讨论这个原本很重要的问题,而是不动声色地将罗马法的发展默认为德国历史之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并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萨维尼的这种大度的历史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威廉·布莱克斯通在英国的法律史上,对普通法进行了一次伟大的系统化尝试,成就了《英国法释义》。布莱克斯通的努力不仅影响了英国普通法传统,也为建构美国的法律传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研究布莱克斯通与《英国法释义》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法律发展的脉络,而且也为中国人"幸福的生活"提供某种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历史法学派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为法学学科的形成以及法学的方法论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为最终形成比较法做了基础性的铺垫。有些学者认为历史法学阻碍了德国民法典的产生,以及阻碍了比较法学的发展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一书中,尽管斯托纳追溯了美国司法审查的普通法渊源,但是他并未能揭示出普通法与美国司法审查之间的内在理论联系;根据哈耶克的理论.认为两者间的理论关系在于它们对正当行为规则的遵循,进而对司法审查的普通法分析所可能面临的批评进行了申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